四个统筹 推进刚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刚察县委、县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把农牧业产业带动作为推动农牧区乡村振兴、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关键举措,按照“提质”助力产品增信增色、“稳量”提升综合生产能力、“补链”助推特色发展、“扩输”促进精品优价的思路,不断深化农牧区改革,统筹解决“四个关系”,推进农牧业“四个发展”,全力书写海北州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引领区建设的刚察篇章。
统筹“保护与利用”,加快绿色发展。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重大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制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后期管护管理办法》《刚察县退耕还林管理和保护办法》,率先在全省试点探索出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绩效管理机制,核发草原生态补奖、种粮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惠农政策补助资金9100余万元,科学划定禁牧、草畜平衡草场,扎实开展11万亩耕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 70.62%。同时,依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等项目,加快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畜用暖棚5300幢、机井3377眼,培育牛羊规模养殖基地22处,并加大燕麦蚕豆间作、良种推广等科技应用,种植青饲料2.13万亩,对近70%的农牧户和85%的牲畜开展补饲,着力以高质量种植业促进舍饲、半舍饲畜牧业发展,推动“草畜联动、农牧耦合”绿色发展模式,确保农牧民群众增产增收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相得益彰。
统筹“个人和集体”,促进一体发展。主动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发展规模化经营,农业合作社是发展方向”重要论述,编制《刚察县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专项规划》,出台《关于促进生态牧场培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刚察县家庭生态牧场认定管理办法》《刚察县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指导性文件,规范草原流转,强化生态牧场规范经营,充分发挥600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作用,引导和撬动农牧民群众积极入股,主动参与5个乡镇试点生态牧场建设,培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130家,形成群众利益共同体。同时,引进和扶持更多龙头企业,探索建立农牧户繁活、标准化养殖场养殖、村(社)集中出栏的新畜牧业发展模式和四季出栏格局,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农牧民由单打独斗向联合发展转变,上半年,全县实现农牧业总产值1.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85元、增长6.2%,高于城镇常住居民1.6个百分点。
统筹“科技与人才”,促进自主发展。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的谆谆教导,主动加强与省科技厅、省牧科院等厅局和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开展环湖型牦牛品种选育、高原型藏羊多胎养殖技术孵化试验和青稞茶、牦牛酸奶等技术攻关,研制高新、安全、绿色有机的各类精饲料,组建环湖型牦牛核心群30群3000头,适龄多胎藏羊母羊230只,新建万头牦牛和万只白藏羊养殖基地、标准化草产业基地各1处,全县20个牧业村开展了藏羊高效养殖配套技术应用,农作物单产提高5%。同时,依托大学生创业试点建设项目,公开招聘大学生22名(含续聘10名)充实到全县31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并合理设置精品课程,设立牛、羊标准养殖厂教学点,以理论+实训方式,开展实用技能培训17个班次、858人,挖掘和培育一批致富带头人、农创客、田秀才、土专家等农牧区实用人才,为刚察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智力支撑。
统筹“全域与品牌”,促进特色发展。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投资项目,整合项目、资金、人才向农牧区倾斜,重点实施好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实现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6.3%。强化政银企对接,引导和扶持金融机构、保险行业、通信企业等助力农牧业,发放支农贷款9779笔、8.2亿元,理赔藏羊牦牛保险4500万元,助力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同时,建立智慧牧场大数据平台,伊克乌兰乡、吉尔孟乡有机养殖基地通过中绿华夏年度有机认证审核,刚察牦牛酸奶、刚察牦牛绒、刚察小油菜、刚察蕨麻等4个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力培育“雪域乳羔、阿雅克”等特色农畜产品品牌。筹备举办“青海湖草原冬肉节”,着力推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拓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对外销售渠道,加大品牌营销,全力打造刚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下一步,刚察县将继续严格按照“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和“五个海北”奋斗目标,聚焦“四地”建设,整合项目、资金、人才向农牧区倾斜,重点实施好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范和完善草场流转,培育壮大家庭生态牧场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引进县域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打造特色农畜产品品牌,延伸产业链,不断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农牧民高品质生活,以优异的农牧业发展业绩献礼党的二十大。
责任编辑:白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