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工干部要用“实干”来“说话”
近日,全国各大媒体集中报道了青海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朱治国同志的先进事迹,这位原本默默无闻、辛苦付出的组工干部映入了全国党员干部的眼帘,也走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田,他短暂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扎实工作的一生。“做人要实,干工作更要务实”,敢不敢、能不能实事求是党员干部党性纯不纯、强不强的重要体现,组工干部作为管干部的干部、管党员的党员、管人才的人才,更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做人要实、干工作要实,切实当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执行者”“落实者”“推动者”。
扛起“党让干啥就干啥,接过来就必须干好!”。在朱治国生前最后两个月的工作日程中,他与“休息”二字无缘,先后亲自筹备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调研指导村(社区)换届选举工作等工作,经常吃在单位、住在单位、生活在单位,睡坏了办公室4张行军床。问题面前能不能开处方,梗阻面前善不善扎银针,是衡量一名党员干部称不称职的重要方面。作为组工干部,要想变压力为动力,把重任当责任,争分夺秒、专攻精练,就要有“若济巨川,甘作舟楫;若岁大旱,甘霖作雨”的担当,“敢”字当头、“干”字为先,树立想干事的雄心,增强能干事的信心,坚定干成事的决心,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让“羽翼”变得更加丰满。要在工作中敢于扛起重担,坚持高标准,凝神聚力、矢志不渝地干好岗位上的事、主业中的事、责任内的事,干出名堂、干出实绩。
沾满“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朱治国分管基层党建,他操心最多的就是乡村振兴工作。乡村振兴并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经常在基层一线里倾听群众最真切的声音,去“三农”工作主战场摸最真实的情况,于同坐一条板凳上作最符合民意的决策。以“事事关己”的责任感和“造福一方”的使命感去践行铿锵誓言,积极穿梭田间地头、游走阡陌巷道、投身车间企业,与群众在一起,才能心怀最真挚的感情,锤炼最扎实的作风,真心实意去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将群众的“糟心事”变为“省心事”,“烦心事”变为“暖心事”。
把好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正一方风气,是当做领导干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朱治国最爱竹子,他简朴的家,客厅隔断的玻璃上,是一丛翠竹,他的微信头像,是一枚党徽配翠竹,他自始至终保持着对权力的敬畏,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田’,不是‘自留地’”这一政治理念。党员干部就是要耕好属于自己的“责任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不要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强化“跟我上”的担当气魄,摒弃“给我上”的官僚作风。要有“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坦荡、“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的干净,勇于把实干担当扛在肩上,把清正廉洁刻在心里,把无私奉献融入血脉。(徐玲 2021年选调生 刚察县吉尔孟乡环仓贡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审核:杨德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