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炬 共写新时代人民“江山赋”
人民“二字”,重若千钧。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人民始终是我们安生立命的终极目标,也是我们立党兴党的最硬底气,更是我们一往无前的不竭动力。新时代背景下,只有将人民置于工作待办事项的顶部,才能写好人民这篇“江山赋”。
从“以百姓之心为之”中增添文采。民之所念,我亦盼之,民之所向,我亦趋之。纵观中华五千年发展历史,强盛之朝代必为为民之朝代,“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正是古代人民在治国理政中总结出的重要经验。孙中山先生有云“国家之本,在于人民”,无论是井冈山上“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的命运与共,还是万里长征“跳出包围圈”的伟大胜利,亦或是全面建成小康道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铮铮誓言,都是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如磐信仰使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与人本精神在同心同德的集体拼搏中迸发出的非凡力量。
从“得民心者得天下”中统一韵律。公仆精神应当是为民的主要韵律,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人民,一切依靠要人民。脱贫攻坚战、疫情防控阻击战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也要归功于人民。今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已然时不我待,实现共同富裕的重任依旧在肩,容不得我们有丝毫懈怠。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对民生领域的种种现实问题,敢于动真碰硬、拿出真招实招,善于以自我革新的精神破解难题,才能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深深铭记:“为政贵在行”贵在实干,实干方能兴邦。
从“一枝一叶总关情”中提炼手法。弘扬心系群众的公仆情怀,始终牢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最好的表达手法,一心为民不仅要看是怎么说的,更要看是怎么做的。听民声就要走到田间、入到地头去,从一言一语当中听群众心声,从一锄一犁当中看群众所盼,“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在时代背景日新月异的今天,群众的需求也变得更多元化,党员干部要真正将身心沉入到基层,了解群众吃穿住行等基本需求,掌握群众精神层面的需求,把握住人民日益增长需要和发展之间的矛盾点,才能着手化解矛盾,才能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实现可持续。
从“速在推心置人腹”中把握节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干部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只有牢记为民初心、强化宗旨意识,摆正了位置、站稳了立场、找准了重心,看问题才会全面透彻,做规划才会周密长远。对我们党而言,衡量利弊得失不凭主观臆断,更不以自我为圆心,而是以百姓之心为心,把人民利益摆到最高位置。凡是对人民有利的就坚持,凡是对人民不利的就革除,凡是做错了的就坚决纠正。要敢于打击群众工作中的各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团结党员干部始终把精力和心思放在破难题、克难关、惠民生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值和满意度。(刚察县委组织部 干事 钟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