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边绿意浓 祁连山下耕景美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04日 消息来源:

春回高原、万象耕新。春耕备播承载着全州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丰收梦景,今年3月中旬-4月中旬,从门源县春耕备播“首犁”,到海晏、祁连县“接犁”,刚察县播下压仓式“一犁”,标志着全州2023年春耕开播仪式圆满“收犁”。
耕续农耕文明,让农业有“乡味”。今年各县组织举行春耕备播启动仪式,是州委州政府挖掘乡村文化弘扬农耕文明的新要求、新举措,是历年来规模盛大的春耕仪式,也是一年之春最为隆重的农事活动,也为一年之计按下了“启动键”,发起了“行动令”。3月中旬以来,各县突出以传承农耕文明、弘扬民俗文化为载体,把“农+文+旅”融入到“启耕”全过程,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以传统春耕习俗祈愿丰收,采取签约协议、科技宣传、推介良种、展示成果等多种方式,在海北高原上掀起了春耕备播新热潮,让“静态”春耕文化“活跃”起来,向广大农牧民群众呈献了还原“乡味”、留住“乡愁”的农耕文化大餐,赢得了全州各族群众的广泛好评和赞誉。
耕作千万良田,让农业有“耕基”。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扣“保耕地、稳粮食、扩油菜、抓特色”总体目标,扎实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批次反馈问题整治有序有效,已落实“非粮化”整治面积0.217万亩,累计完成整治任务的占比达87%以上,奠定了粮食安全根基。今年,已落实粮食种植面积31万亩以上,油料43.8万亩,蔬菜0.9万亩,年内力争实现粮食产量7.1万吨,油料产量4.57万吨,蔬菜1万吨以上。截至目前,全州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30.6万亩,其中,粮食30.4万亩,油料0.2万亩,当前春季农业生产的热潮涌动,丰产增收措施正在有序谋划落实。
耕推优良品种,让农业有“芯片”。紧抓粮油新品种育种和转化应用,今年全州以“粮草双用、多元育种”为目标,加快新品种原良种扩繁和转化应用,良种生产、示范、推广向优质、高产、多抗、专用型方向发展,全州建设青稞、油菜万亩良繁基地2个,千亩良繁示范片6个,百亩原种繁育示范方3个,十亩原原种扩繁点4个,扶持良种生产特色专业合作社16个,已登记备案种子生产经营专业合作社2家以上。完成了青稞新品种“北青11号”“北青12号”“北青13号”国家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在刚察、海晏、门源县建立3个品种原原种扩繁基地3个,建立原种扩繁基地4个,以“青油21号”“昆仑14号”为主推品种在州内外大面积转化应用在门源、海晏建立油菜“北油4号”新品种展示0.09万亩,“青油21号”标准化生产基地0.1万亩,使优势种业成为海北农业提质增效“助推器”。
耕新实用技术,让农业有“技艺”。围绕农田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高水平利用,落实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22.5万亩,持续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建立耕地地力监测点9个,建立州县联建科技示范基地3个,参照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名录,主推海北高位山旱地及环湖农业区油菜青稞主导品种6个,旱地白菜型油菜丰产栽培技术规范等油菜化学除草技术、绿色防虫主推技术4 项,青稞全程机械精准化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等主推技术3项,并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列入我州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良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的高产、优质、高效作用,促进生产与加工双需联动,提质增效延链。
耕织服务网络,让农业有“丰景”。春播伊始,州县乡农技人员围绕“稳产量、攻单产、提质量、保供给”工作,深入春耕一线,问需于民,献计于农,开展一系列农业服务活动。目前全州共调运储备各类化肥8120吨,积攒有机肥料40184吨,农药32吨,农膜7吨;完成种子储备调用农作物良种253.8万公斤,已发放支农信贷约3.23亿元,检修大小农机具15910台(套)已陆续投入农业生产,加快了播种进度。结合万名干部下乡活动,开展便民服务活动50余场,惠及群众2万人次,以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工程为抓手,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25期1300余人次。深入开展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等农资打假执法专项检查,设立宣传咨询平台16处,检查农资经营门店184家,覆盖率达到91.5%,抽检农产品样本47余份,合格率均达100%,发放宣传资料2300余份,出动执法车辆46台次、执法人员184人次,维护农资市场经营秩序,确保农资质量安全。

下一步,我局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的决策部署,坚持“农”字为先,守牢“粮安”底线,保耕地、调结构、稳产量,持续探索优化“5+8+N”产业组合模式,建好“七个一”农牧业配套工程,推动全州高寒冷凉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海北州农牧和科技局农业科、海北州农牧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