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格局 提升发展动能以农牧业综合改革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伊克乌兰乡农牧业综合改革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01日 消息来源:

    伊克乌兰乡作为刚察县唯一的纯牧业乡,传统粗放的畜牧业发展方式一方面严重制约着全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农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全县农牧业改革工作总体思路,把农牧业改革工作作为推进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为目标,按照县委1136工作思路,坚定不移推进农牧业综合改革,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推动农牧业现代化发展体系的形成,农牧业综合改革初显成效,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化带动作用凸显,增收渠道不断拓宽;畜产品附加值日趋增高,品牌化效应初步显现;设施农牧业规模加大、生态效益得到体现;畜牧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智慧化雏形基本形成。 

    主要做法

(一)致力于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农牧业发展基础坚如磐石为促进传统畜牧业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我们把夯实发展基础,强化示范带动作为农牧业综合改革工作的突破口狠抓落实。2021年以来,先后建成了总投资820万元的尚木多村高原藏羊养殖基地项目(包括116.29㎡兽药室及检验室1处、38.27㎡暖廊1处、23㎡消毒室1间、290㎡储草棚2处、200㎡堆粪场1处、60㎡病畜隔离舍1处、250㎡遮雨棚八处、60㎡消毒池1处、水井1口);总投资382万元的角什科贡麻村牦牛集中养殖基地项目包括TMR全混合日粮机1台、粉碎机1台、撒料机1台、筛分机1台、粪污运输车1辆;总投资925万元公麻村规模化养殖场(包括160㎡业务用房1座、1800㎡羊棚2幢、1200㎡牛棚2幢、300㎡草料库1处、240㎡饲料库1处、500㎡青贮窖1处、200㎡隔离棚1处、130㎡检疫室1处、36㎡消毒间1处、180㎡堆粪棚1处、购置牦牛50 头,藏羊500只。)。总投资1000万的亚秀村养殖场建设项目正在招投标阶段,预计7月份开工,年底竣工。投资376.32万元对刚察贡麻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提升改造,投资143.43万元对角什科秀麻村拉赛家庭牧场进行了转型升级。正在实施投资120万元的尖参家庭牧场改造提升工程。通过技术指导、产业转型等方式盘活了措卡家庭牧场、瓦颜赛琼家庭牧场、赛日龙家庭牧场和玛青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绿水源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形成了村有示范基地、社有示范户的示范带动体系。新型经营主体联农带农覆盖面不断扩大,群众思想观念得到了有效转变,畜牧业集约化程度得到了有效提高,产业化发展模式初具规模,农牧业发展实力明显增强。
(二)致力于提升高质量发展动能,不断注入改革创新活力,现代化发展体系日趋完善。我们以乡党委、政府为主导、以驻村第一书记为引领,带动各村联点领导、村两委成员和致富带头人等先后多次深入各村社,以组织召开党员大会、群众大会、入户宣讲、现场办公的方式向群众讲清了传统畜牧业的弊端,说清了现代化畜牧业的优势。同时,多次召开党委会、党政联席会、研究部署农牧业综合改革工作,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狠抓工作重点,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绘好时间表、下达任务书、挂出作战图,层层传导压力,努力探索研究适合我乡发展的具有草原特色的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党支部+合作社+家庭牧场+农牧户”的农牧业产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一方面以打造核心基地为目的,以压公麻村高效藏羊养殖基地为核心,辐射带动尚木多村高原藏羊养殖基地、刚察贡麻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角什科秀麻村拉赛家庭牧场、角什科秀麻村玛青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尚木多村赛日龙家庭牧场、尚木多村瓦颜赛琼家庭牧场及压公麻村藏羊生产核心户20户,入股草场12070亩,集中利用茬子地3000亩。按照“统一养殖品种、统一养殖技术、统一饲草料、统一程序防疫、统一产品认证、统一出栏标准”六统一的生产管理模式,藏羊养殖规模14230只的万只藏羊生产基地成功建成,结合规模化养殖场形成加工与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设立畜产品直销点1处,积极探索开展标本制作、风干肉加工等产业。与此同时,利用我县高原型藏羊良种繁育基地调入带有多胎基因的种公羊53只培育至性成熟、体成熟年龄段后再投入配种生产,投放种公羊30只,选育两年三胎藏系母羊500只已完成同期针注射工作,牲畜种群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规模化养殖过程中的科技含量明显提升,为畜牧业智慧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立足实际情况,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其中:角什科贡麻村着力打造高效牦牛养殖业。以该村高效牦牛养殖基地为核心,当前半舍饲育肥牦牛59头,6月底集中出栏,7月初完成回收精准扶贫项目周转牦牛63头,新收购能繁母牛57头,集中养殖规模达到120头。同时,选育70头能繁母牛,引进¼野血种公牛3头,集中开展牦牛提纯复壮工程,通过牦牛半舍饲育肥和种子工程提高牦牛品质,实现增收。目前,养殖基地入股周边6户群众草场3700亩,1户群众入股羊50只,吸纳劳动力3人。同时,联动卓玛太家庭牧场,尖参家庭牧场,发展高效牦牛养殖和乳制品加工出售产业。尖参家庭牧场目前入股周边6户群众牦牛268头(能繁母牛108头、育肥犊牛160头),周边2户群众入股藏羊120只,3户群众入股草场3300亩,吸纳劳动力7人,并计划整合瓦颜地区9户群众6500亩草场,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合作社延伸产业有藏餐、乳制品加工出售等。卓玛太家庭牧场主要以畜产品、乳制品出售为增收渠道,与县城4家肉铺签订了销售合同,年订单销售牛奶等乳制品收入20万元以上,入股草场5户4624亩,吸纳劳动力4人。角什科秀麻村建设家庭牧场繁育基地。在该村玛日当地区以拉赛家庭牧场、玛日当家庭牧场、玛青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为示范点,整合草场10400亩,联农带农28户,集中连片开展羔羊繁育产业。同时玛青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以新型经营主体自制产品的形式生产了以“坨岗杨孙”为品牌的酸奶、曲拉、牛肉干等产品,实现了肉制品、乳制品的初加工。尚木多村以“党支部+合作社+企业”的模式发展藏羊订单销售。以村党支部为引领,以高效藏羊养殖基地为中心,引进刚察县新牧路生态科学养殖有限公司,在合作模式上党支部负责监督管理、合作社负责养殖经营、企业负责订单销售。目前该养殖场在饲养能繁母羊1175只的基础上,以村民入股的方式开展羔羊集中育肥产业,5月初以入股方式收购周边3户群众断奶羔羊320只,月底实现集中出栏,出栏后按照出栏时毛重每公斤0.5元向牧户分红。7月初计划以同样方式入股7户群众羔羊1000只进行半舍饲育肥,9月份实现出栏。通过合作企业带动,与湟源县日月山屠宰场签订1500只羔羊的销售订单,实现了产销结合。刚察贡麻村和亚秀村以合作社藏羊规模化养殖产业为主,带动周边群众参与入股,加快农牧业转型步伐,其中:刚察贡麻村依托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对今年新生产的300多只羔羊进行半舍饲育肥,计划8月份全部出栏,并将500只村集体周转母畜全部淘汰,回收资金43万元,计划7月初购置羊500只(其中羔羊300只,羯羊200只),进行半舍饲养殖,10月份集中出栏,通过短期育肥提高合作社产值。目前,合作社已入股草场6户2000亩,整合茬子地4000亩,整合村集体草场1600亩,吸纳劳动力3人。亚秀村待生态畜牧业集中规模化养殖基地建成后,将原有周转能繁母羊880只收回养殖场管理,后续产业计划年育肥出售羔羊不低于1500只,并整合村集体草场5000亩作为繁育基地,基地收入以缴纳全村群众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水费等形式为全村群众分红。与此同时,我乡已和莘县委、县政府达成初步合作,引进小型畜产品加工企业1家。通过畜牧业综合改革,我乡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生态化发展、智慧化提效、品牌化增收的“五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群众也从改革中看到了好处、尝到了甜头,“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保守心态进一步改变,乡村振兴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
(三)致力于优化产业结构,不断促进农牧业产业转型升级,多元化发展实力明显增强。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激发农牧区发展活力,扩宽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我乡以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依托高原海滨藏城4A级景区核心作用、辐射作用和引导作用,抢抓环青海湖旅游旺季的有利时机,全力打造了伊克乌兰乡民俗文化体验区(6月15日已正式运行)。体验区整合草场100亩群众入股搭建黑牦牛帐篷3顶,旅游帐篷4顶藏餐吧1家,入驻摊位30户入股用于观赏投喂的羔羊、犊牛各50只(头),用于体验照相的马10匹共带动群众34户合作社搭建帐篷30顶。推出骑马、射箭、观鱼、牛羊投喂、“塔夸”生火、火镰取火、风囊“窟木”助火、纺线、手磨糌粑、藏服饰体验、藏餐品尝、自助烧烤等项目。目前,体验区日均打卡人数超百人、消费30人以上、毛收入3000元左右,体验区“展示民俗文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群众增收”的目的得以实现。同时,角什科贡麻村通过合作社筹建了“梦马”露营基地。基地主要布置为帐篷露营区、游牧文化生活深度体验区、特色美食体验区、特色市集区等4个功能区,游客不仅能亲自参与牧马放牛、采蘑菇等游乐活动,还能品尝酸奶、酥油、牛、羊肉等特色美食。“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业+产业”模式初步形成,文旅融合取得明显成效。 
问题短板
   一是受传统思想束缚,群众对农牧业转型工作热度不高,多数群众持观望态度,合作社、家庭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联农带农作用达不到预期。二是畜牧业养殖科技含量较低,适应不了当前形势下产业发展需要。三是畜产品多数以原材料形式出售,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绿色有机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
    
    工作思路

   下一步,伊克乌兰乡将继续把农牧业改革工作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推进农牧业“五化”转型步伐,发挥组织引领作用,持续加大产业发展保障力度;加快产业转型速度,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全力做好群众宣传动员工作,打牢农牧业改革工作基础;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示范作用,促进农牧业增效;扩大联农带农机制覆盖面,实现农牧民增收,为全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一)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引导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农牧业改革工作中,以“打造绿色有机畜产品输出地”为目标,切实动员群众积极参与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中,重点推进农牧民草场向经营大户、生态牧场、生态合作社规范有序流转,加强流转草场监督管理、推进农牧区资源整合,为转型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培育发展壮大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乳制品加工等产业,不断提高农牧业特色产品生产加工能力,促进畜牧业向集约化、产业化、生态化、品牌化、智慧化转变。

  (二)着力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动力。在打造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乡党委、政府引导各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大力推广羔羊早期断奶、牦牛一年一胎、藏羊“两年三胎”等科学养殖技术,通过淘汰杂色羊、欧拉羊,良种串换、牦牛提纯复壮等方式优化牲畜种群,深入打造“环湖型牦牛”“白藏羊”等一批区域品牌,以品牌化带动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提升特色农牧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合理控制“半舍饲”养殖规模,提升牛羊肉品质,保证产品质量,打好“特色”“品质”两张牌;以生态农牧业提档升级为着力点,加快落实州委生态农牧业“七个一”工程建设,推动全乡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三)着力打造生态文明,激化农牧区可持续发展活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持续加强草原治理和监管,严格执行禁休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认真落实草原生态奖补机制,全面加强草原生态保护执法,精心实施灭鼠虫害、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强青贮窖、贮草棚等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推广“草原牧养+舍饲养殖”的养殖方式,促进草畜联动、草蓄平衡、生态循环发展。

   (四)着力推动产业融合,激发农牧区可持续发展潜力。依托“伊克乌兰乡民俗文化体验区”项目,大力发展以休闲观光、体验农牧区生活的牧家乐、旅游牧场、生态观光畜牧业为代表的牧区生态旅游业,构建“旅游+”产业,如“旅游+民俗露营”“旅游+畜牧观光”等。通过“旅游+”战略,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链条发展,不断完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努力打造产业振兴、绿色循环、融合发展新格局。与此同时,构建起政府、企业、群众利益共享、责任共担、责权利统一的工作机制,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旅游发展、民生保障三方面的关系,通过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生态保护、民生改善、服务提升全方位推进,从根本上实现产业有效融合、经济社会有效发展。


来 源:伊克乌兰乡

通讯员:综合办

审核人:秦奎

总监制:妥国胜 

发布人: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