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要讲究“格局”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7日 消息来源:

近年来,“网格化”管理在优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强调,“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社会治理,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立足新发展阶段,网格化管理不是盲目地搞“物理化”建设,而是要提升各领域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凝聚力,注重强化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运行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让“小网格”构筑“大屏障”,使基层治理更有“格”局。

抓牢党的思想建设,打造“红色网格”,化“单打独斗”为“同心共治”。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的先决条件,具有夯基垒台、强基固本的作用。要以社区党支部、物业党支部、网格党支部为重要抓手,依托各级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先锋队,激活党支部“神经末梢”,借“主题教育”契机,推动领导干部领学、党员干部带学、人民群众跟学,在强化思想教育、引领思想浪潮上下足“绣花”功夫。优先考虑辖区内责任心强、威信度高,想干事、能干事的党员为网格员,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能力建设,主动凝聚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共识,夯实信念根基,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切实提高基层治理的凝聚力,助推“共建共治共享”优质治理格局在基层“落地生花”。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编织“全能网格”,化“政策悬浮”为“动态衔接”。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建设效果。“网格化”管理绝不能搞“一刀切”,需要充分考虑其地域特征、人口规模、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将功能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构建“政治+德治+法制+自治”的治理大格局,让网格设置更科学、更“全能”。编织“人情”式网格,结合地理位置、社情民情来划定网格,实现就近“一张网”、邻里“一张网”,使老百姓更方便、更愿意参与基层治理当中,以此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打造共建共享“朋友圈”。编织“综合”型网格,结合功能特点整合现有党建、综治、民政、信访等各类网格,因地制宜的统一划分为综合性网格,把组织建设、民生服务、基础设施等都纳入网格管理,实现“一网多能、多网合一”,做到始终与上级党组织“步调上”保持一致,与老百姓的“意愿”保持一致,确保思想不迷茫、方向不迷航。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构建“共赢网格”,化“冷眼旁观”为“和衷共济”。路线决定方向,组织凝聚力量,实现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要有新担当新作为。要搭建多元互动平台,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主动聚群众之力、团群众之心、谋群众之福,畅通信息渠道,实现资源共享,开创共赢局面,逐步形成民主建言、民主协商、民主决策的共治格局。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主动宣传群众、引领群众、发动群众,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提供更贴心更暖心的“组团式”综合服务和“个性化”精准服务,创新群众议事、集体决策等模式,充分发挥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决策权,推动群众主动参与重大决策和事务管理,不断提高群众凝聚力和自治能力。

网格化管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现了基层工作资源由分散向整合的转变,工作方式由粗放向精准的转变,工作重点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治大国,若烹小鲜”,作为“核心引擎”的党组织,要注重破解基层治理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打破“属地管理”“权责不对等”“信息不对称”等怪圈,建立权责清晰、信息互通、整体联动的治理模式,引导各方力量自觉强化责任担当,有效激发基层治理效能。(丁玲,2021年选调生,伊克乌兰角什科秀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