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家生态公园 “见”刚察绿水青山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9日 消息来源:

    近年来,刚察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刚察)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生态修复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全力推动国家公园示范州创建。

  整合资源,体制机制更加顺畅。扎实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期间体制改革工作,整合六支执法队,组建刚察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在5个乡镇分别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办公室,创新提出“一核五队促振兴”工作法,建立健全县级干部“五包”制度(包村社、包重点项目、包重点生态治理工程、包河湖林草、包安全生产),65名林草长坚持以上率下,153支工作队的933名干部职工拧成一股绳,辐射带动4.6万干部群众主动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当中,形成了局地同向发力、全民共同推进的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良好局面。

  统筹治理,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先后争取中央资金3723.4万元,重点实施了生态修复、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国土绿化、病虫害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项目,共完成治理面积260.1万亩,全县森林覆盖度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达到4.51%、70.63%,青海湖裸鲤、普氏原羚等特有珍稀物种实现再增量,“水鸟鱼”生态共生系统持续向好。特别是创新草原鼠虫害治理模式,采取“专家指导、村民自治、全县覆盖”的方式,开展有害生物防控三年行动,不仅保证了项目成效,而且增加了群众收益。

  强化整治,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累计投入资金3.87亿元,一体推进城乡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成全省首个农牧区生活垃圾高温热解处理厂、刚察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厂和生活垃圾再生分拣中心,配备垃圾清运设施设备970辆(组、座)。持续开展城乡垃圾分类五年行动,探索实践出“户保洁、村收集、乡清运、县处置”的农牧区生活垃圾治理运行机制,县城、乡镇、村社、自然保护地垃圾集中收集处置覆盖率均达到100%,资源化处理率达70%,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主要监测数据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成功入选全国2023年乡村建设评价样本县。

  融合发展,富农机制实现破局。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主动融入“四地”建设,立足林草资源特色优势,统筹推进“生态畜牧业八个一”配套工程建设,生态农牧业发展迈入快车道,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全省现代高原生态畜牧业示范县。大力实施清洁能源产业,累计投资近30亿元,建成新能源装机容量33.05万千瓦。同时,不断致力于“让环湖周边农牧民群众吃上生态饭”,依托县域内4个游客疏散点,深度挖掘特色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引导村集体经济和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全域生态旅游发展大格局。

  下一步,我县将在保护好生态资源基础上,重点做好生态资源向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转化,着力打造“两山”理论实践基地。


来 源:县政府办公室
责任编辑:万玛才旦
审 核 人:史忠民
发 布 人: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