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村(社区)网格“三项”制度规范建设全面筑牢平安刚察基层基础
年初以来,刚察县把加强村(社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机制规范化建设,作为加快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采取“一核五队促振兴”工作法、“两厅四站”“五级平安网”“卡路里”“五色预警”“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刚察零距离”微信小程序、“在线哈尔盖APP”“数字泉吉”等与村(社区)网格服务有机衔接、双向赋能、融合推进的方式,进一步夯实县域社会治理“基础网”,创新形成“网格+”服务管理新机制,全面助提村(社区)微单元治理水平和能力,为深化平安刚察建设夯实了基层基础。
凸显服务管理,构建完善流程模块。深入推进“网中有格、依格定岗、人在格里、事在网中”的服务模式,依据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工作总要求,全力推进县、乡镇、村(社区)网格整合、网格员配备和编码工作,划定片区42个,划分网格144个,配备网格员246名,按照网格编码、网格员编码规则,对网格、网格员(含网格长)进行重新统一编码,通过编码赋能,为“码上报、码上查、码上办、码上服务”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开辟新途径。依照服务半径,服务内容等,网格服务团队由网格负责人、管理信息员、辖区民警、调解员、巡逻员、城管员、保洁员构成,通过定员、定流程、定规则,做到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不落空。
凸显服务管理,健全完善制度规范。按照“定格、定人、定责、定流程、定考核”的要求,制定网格服务规章制度16项,涵盖网格工作纪律、网格团队工作职责、政策宣传、村“两委”决议、社情民意、教育引导、民生救助、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群众、乡村振兴、基层组织民主评议等网格管理服务制度。依据网格管理服务对象类别等,构建网格工作流程、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流程、处理信访问题流程、社情民意管理流程“四步流程”,制定组织建设网格图谱、服务人员网格图谱、服务载体网格图谱、村(社区)部件网格图谱、村(社区)问题发生处理图谱“五项图谱”,健全实有人口台账、流动人口台账、特殊群体台账、矛盾纠纷台账、驻网格内单位台账“五类台账”。设置工作例会、首问责任、信息反馈和督导督查等配套机制,为村(社区)网格服务管理有效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
凸显服务管理,提质创新机制模式。创新收录社情信息机制。以知晓家庭成员、生活状况、生产情况“三知”,清楚思想动态、家庭困难、矛盾成因、诉求愿望“四清”为要件,利用人熟地熟、信息灵通的优势,不定期地对辖区内农牧民群众、城镇居民通过上门走访、发放联系卡、电话联系等方式,叩开群众居家之门,及时收集群众的基础信息、服务信息,及时关注掌握热点、难点和群体性问题,在走访中动态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全面落实应对预案。创新政策法规宣传机制。依托“法德直通车”“法律十二进+”“百名政法干警法治大宣讲”“流动法治宣讲小分队”“流动调解室”等载体,积极开展流动性、面对面政策法规宣传。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开展流动宣讲活动31场次,宣传面达到96%以上。创新动态治安防控机制。依据群众居住分散实际,季节性生产方式变化,依托“移动警务室”“游牧警务室”等载体,组织驻村社会治理队、村社干部、村民代表、网格管理员、村警、群防群治组织,采取“片区+网格+网点”的方式,开展治安巡逻、草原防火和牲畜防盗等防控工作。并积极参与村(社区)综合治理、平安创建、基层法治建设、公共安全、社区矫正、禁毒禁赌、外来人员摸排登记、反邪防邪、扶贫帮困等工作深入开展。创新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机制。依托县乡镇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乡镇人大“两室一平台”+“法官工作室”+“检察官工作室”+社区两厅四站+村社群众议事理事为载体的“多位一体”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机制,深入推进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截至目前,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17起,化解率100%,使“家庭纠纷不出户、邻里纠纷不出社、小事不出村(社区)”的防控目标落到实处。创新为民综合服务机制。纵向构建网格“党支部+驻村工作队+党员中心户”工作机制,横向构建网格“包联单位+村(社区)”组织体系,创新“群众点单、党组织下单、包联单位接单”的“三清单”服务模式,以“一问题一表”“一事一销号”为要件,及时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使村(社区)网格成为群众贴心人,党委、政府平安创建代言人。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村(社区)网格为群众办结民生领域各类服务事项24000余件,群众满意度达99.5%。
来 源:县委政法委
撰 稿:周海峰
审 核:刘国孝
监 制:聂连其
总监制:谭 莉
转 载: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人: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