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察:生态农牧业发展怎能让“生态保护第一”缺位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0日 消息来源:

 近年来,刚察县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中,始终将深入实践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第一要素,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源头治理、协同发力、深化改革,多措并举,扎实推动农牧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为助推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提供了有力的生态保障。

  坚持源头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一是扎实做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连续三年累计投入省州县三级补助资金3000.78万元,采购供应商品有机肥2.57万吨,并配套有机肥叶面肥和绿色防控除草剂,年实施农作物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面积7万亩,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较行动前分别减少88%和20%。二是加强农作物统防统治与绿色生物防控,集成推广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模式,加强良种良法良地良机集成配套,推动农机农艺结合,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三是强化农药包装物回收,依托“无废刚察”建设,在全县建设包装物集中收集点3处,并与主要农业村、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签订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承诺书,累计集中回收包装废弃物34.87万余个。

  坚持协同发力,提升资源利用水平。一是全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依托生态农牧业“八个一”配套工程建设,加快建成养殖场粪污贮存、处理和利用设施的配套,提升畜禽粪便、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水平,规范和引导畜禽养殖场做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县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同时,加大对现有总设计生产能力17万吨的4家有机肥加工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提高有机肥产业工艺和产品质量档次,通过建立与合作社、养殖大户签订“羊板粪”定向购销渠道订单,畅通粪便资源化利用市场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提升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依托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加大老旧农机淘汰,更新秸秆收储加工机具配套落实,引导农牧户将农作物秸秆通过打捆、柔化、切短等方式进行资源化利用,从源头上杜绝了露天焚烧等农业面源污染,“粮油草生产→秸秆饲料化利用→畜粪处理与有机肥利用加工→耕地地力提升→粮油草生产”的农牧耦合循环模式日趋成熟,全县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91%。三是推动病死畜无害化处理,坚持源头病死尸体无害化处理,争取落实资金80万元,在2个乡镇建设病死畜无害化集中收集点2处,剩余3个乡镇已纳入项目盘子。同时,与牦牛藏羊政策性保险理赔联动,全面推行“先处理后赔付”机制,有效遏制病死动物乱丢乱弃。2023年累计完成牦牛藏羊政策性保险112.6万头只。

  坚持深化改革,破解资源集约瓶颈。一是高位推动农牧区综合改革,制定出台《刚察县建设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优化生产区域布局,强化资金投入,整合资金8774万元新(改)建村级规模化养殖基地10个,筹措3300万元实施活畜交易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投入资金600万元用于饲料加工、有机肥加工和牛羊屠宰加工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改善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打造全产业链发展体系。二是与青海大学签订藏羊产业提质增效战略合作协议,优化改进第五代藏羊精补料配方,在3个村示范推广藏羊高效养殖技术,组建适龄母畜13070只。同时,持续加强同省州科研单位合作,实施豆草混播示范0.1万亩,“粮改饲”0.1万亩,青海444优质牧草繁种试点0.02万亩。三是始终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环湖乡镇环境整治重要抓手,稳步推进总投资1.27亿元的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任务800户、抗震改造和危房改造工程43户、哈尔盖第二水源地及管网工程、4个乡镇道路巩固提升、果洛藏贡麻村人居环境提升建设等基础设施工程,全力实施总投资2895.2万元的3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3个乡村振兴试点村、1个旅游试点村等村庄建设任务。同时,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制定《刚察县农牧区“厕所革命”实施方案》和《刚察县农村“问题厕所”整改方案》,投资107.4万元新建户厕100座、整改问题厕所470座,助力环境整治工作提质增效,筑牢乡村振兴之基。

  下一步,刚察县将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目标,以农牧业综合改革为抓手,统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扛牢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主体责任,重点在控制化肥农药使用、粪污秸秆资源化利用和病死畜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精准施策,在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上持续发力,提升生态养殖现代化水平,加快补齐加工、销售等环节短板,强化产业链,优化供应链,延伸加工流通链条,形成资源有序利用、生态有效保护的长效机制,推动农牧业绿色发展,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来  源:县政府办公室、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

责任编辑:云启英

审核人:史忠民

发布人: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