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枫桥经验”刚察化倾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矩阵
今年以来,我县紧盯平安青海建设“十个一”总体要求,把整合五大中心资源力量,打造风险防控“中央处理器”,组建县乡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作为深化平安建设的重点工程来抓,以压实“三个层级”属事责任,设定“二项定位”标准规范,以创新“三项”全科诊疗模式、健全“七项”机制版本内涵的“3237”机制为挈领,全面建成集数据赋能、多元化解、诉讼服务为主体的“一站式受理、组团服务”全周期工作平台,使群众诉求“只进一扇门、只对一扇窗、一次办成事”的服务效能落地末端,全面助力提升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压实“三个层级”属事责任。履行党政“一把手”主体责任。在实地调研、统筹谋划基础上,成立工作专班,加强顶层设计,谋划实施,形成党政主导、乡镇主抓、部门主建的工作机制。履行上下联动责任。建立由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县政府副县长、公安局长“双组长”负责制,细化分解县、乡镇、部门属地责任、属事责任和具体责任。履行经费保障责任。县财政为县乡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前期投入资金43万元,将信息系统租赁费、工作经费等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中,为社会治理中心建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设定“二项定位”标准规范。以“1358”运行流程为要件,确定县级中心“总枢纽”定位。“1”是“一站式”解纷止争为目标,采取常驻、轮驻、随驻“3”种方式,整合县信访接待中心、县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县诉讼服务中心、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县综治中心等“5”大中心资源力量整建制入驻。承担来访案(事)件受理、会商研判、分流督办、跟踪问效,群众信访接待、矛盾纠纷调解、公共法律服务、诉讼服务“8”项社会治理职能,发挥能办事,办成事的“中央处理器”,实现难事不出县。以“195”延伸拓展模式为引领,确定乡镇中心“主阵地”定位。“1”是以防控化解风险为目标,“9”聚力信访接待、社情民意收集、矛盾排查化解、政策法规宣传、治安隐患防控、两厅四站、网格服务管理、平安细胞创建、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发挥村(社区)“两委”、驻村第一书记、社会治理队、网格管理员、村警、群防群治组织等力量,“5”是持续推进风险隐患联治、重点人员联管、突发事件联处、数字资源联通、业务工作联动,实现“大事不出乡镇、小事不出村社”。
创新“三项”诊疗模式。构建“闭环预检分诊”流程。依托“七室”服务窗口,对来访事项采取“线下+线上”无缝式对接、一窗式受理、清单式管理、编号式登记、闭环式销号,推动源头诉求“受理在中心、化解在中心、满意在中心”。构建“闭环专业调处会诊”流程。综合运用警调、诉调、检调、访调、专调“五调”联动机制,为群众提供全覆盖、全领域、全过程服务。构建“闭环研判跟踪回诊”流程。依托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等系统,严格落实日研判、周分析、月报告,重要节点和重要事项实时研判,回访督办等。
构建“七项”机制版本。建立问题受理、工作联动、工作衔接、规范运行、业务协同、岗位考核机制基础上构建起多元善治机制,按照县委书记、县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朱成青提出的做好“三项”工作,用好“三支”队伍,落实好“三项”制度的要求,健全以每月拉一次问题清单,每月进行一次社情动态研判、每月集中开展一次矛盾纠纷化解,发挥驻村社会治理队、驻寺工作队、综治维稳队以及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寺规僧约作用为要素的“三项”制度规范。拓展升级“五级平安网”“刚察零距离”微信小程序,“卡路里”治理模式、“五色预警”机制、乡村治理积分制、“法德直通车”、“百名政法干警法治大宣讲”、“流动调解工作室”,果洛藏贡麻村“石榴籽”积分超市等新内涵。创新打造县乡镇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乡镇人大“两室一平台”+“法官工作室”+“检察官工作室”+社区两厅四站+村社群众议事理事为载体的“多位一体”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机制。
县乡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自建成运行以来,有效化解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家庭邻里纠纷、草场纠纷、拖欠工程款、拖欠工资薪酬等急难愁盼问题,与往年同期相比,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开启“枫桥经验”刚察化实践新帷幕,取得由“条块分离”到“共建共治”、由“零碎化”到“系统化”、由“被动响应”到“主动进位”的转变。截至目前,办结信访问题4件(其中:办结历史遗留问题2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78起;受理办结薪酬拖欠案件5起,金额156万元;诉前调解成功12件次;提供法律援助11人次、法律咨询612人次、公证服务31件次。
来 源:县委政法委
撰 稿:周海峰
审 核:刘国孝
监 制:聂连其
总监制:谭莉
转 载: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人: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