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察“五治融合”激发基层治理新动力
今年以来,刚察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十个一”部署要求和州委平安建设60条举措,以“五治融合”赋能“五力”,打破基层治理“阻塞障碍”,畅通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全面助提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以“政治”引领凝聚治理定力。紧扣党组织引领社会治理的关键要素,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以为民服务和推动中心工作为核心,把解决老百姓的难点痛点愁点问题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的着力点,在乡(镇)、村全面落实“党委统筹、政府主抓、乡镇推进、部门联动、村级落实”工作机制,发挥“一核五队促振兴”工作法中社会治理工作队的作用,完善县、乡、村、社、组五级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共同领导的“五级平安网”,持续为基层注入多元治理力量,推动基层组织全面过硬。年内“一核五队促振兴”工作队开展服务320余次,社区“两厅四站”,协调化解物业纠纷、办理民生实事等60余件。
以“法治”保障增强治理合力。持续推进多元普法模式,在运用政法各部门包联五乡镇,通过组建法治宣讲队,开展法制培训等常规法治宣传基础上,依托两厅四站、流动调解室等平台,结合自身特点和特定群体的法律需求建立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清单,采取具体化、精细化、网格化的农牧区普法宣传工作举措,大力推进百名政法干警法治大宣讲及法德直通车宣讲活动,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大普法”“大宣传”“大教育”格局,使法治建设内化于基层群众的心中和行动中,年内累计开展宣传讲座107次、宣传活动1925次,发放宣传册12万余份。
以“德治”教化提升治理效力。以量化积分、奖励惩戒为创新点,将村民自觉参与移风易俗、环境卫生等行为量化为积分、兑换为实物进行激励鼓励,引导农牧民广泛参与乡村治理工作,调动广大村民积极性,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活力,不断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同时,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志愿服务作用,升级志愿服务体系,建立志愿者队伍,以群众“点单”、政府“派单”、党员“接单”的方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难题解决在村民家门口,实现服务精准化、治理精细化。年内社会治理队、驻寺工作队、综治联防队共开展服务活动587次。
以“自治”基础激发治理活力。积极推动各村修订完善符合本村发展实际的村规民约,全县补充完善《村规民约》39份,通过村规民约的规范,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保障村民合法权益,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和评判者。采取“经常型+常态型+服务型”驻寺管理模式,驻寺工作队员进寺入户与僧俗群众谈心交心,提供帮助,与僧俗群众交朋友、增感情,及时掌控寺情动态,定期或不定期向县委汇报驻寺情况。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组建由村“两委”、党员、村警、网格员、护林员、卸任村干部、民兵、调解员、保洁员、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协管员、村医等12类人员组成的综治联防队伍,对各类不稳定风险隐患进行滚动排查化解,加强村(社区)社情民意搜集,定期排查、分析社情动态、突出隐患风险和治安问题,将收集掌握的各类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比对、评估,做到情况掌握、研判精准、提前预警。
以“智治”支撑增强治理动力。严格按照省州关于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营要求,积极开展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建成县级社会综合治理中心1个、乡镇综合治理中心5个,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稳步前进。以“雪亮工程”为契机,深入推进“数字乡村”信息化建设,全县村级视频会议系统28个,重点场所寺院监控36个,人脸识别系统15个,为社会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持续推广运用“刚察零距离”微信小程序、“数字泉吉”“在线哈尔盖”等智慧平台,建成以数字化改革为载体、多维一体的民生智能信息指挥中心,实行以县数字中心综合调度下的“1+N+1”基层治理模式,矛盾纠纷和群众诉求“一键发送、规范处置、一次办理、及时回复”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要求。
来 源:县委办
撰 稿:王成花
审 核:李 植
总监制:谭 莉
转 载: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人: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