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为本谱写平安刚察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9日 消息来源:

放眼高原海滨藏城,活力迸发,幸福和乐,一幅以“党建红+法治蓝”绘就为民底色的新画卷徐徐展开。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和谐稳定的社会,是群众安居乐业的有力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平安刚察建设中极不平凡的十年。全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委组织部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分析研判短板弱项,把平安建设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责任(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推荐考察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分管领导干部时,把推动平安刚察建设工作情况作为谈话调研推荐、实地考察、思想工作小结的重要内容,高标准严要求做好领导干部责任制的落实,为全县经济社会以及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我们村推行‘一核五队促振兴’工作法以来,社会治理队的3名人民调解员,遇到事情让我们先找他们调解,十有八九都会调解成功,大家的矛盾少了,村里越来越和谐了。”家住吉尔孟乡秀脑贡麻村的牧民扎西杰说。

近年来,按照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要求,全县凝聚各基层党员队伍力量,科学整合生态管护员、保洁员、治保员、调解员、网格员、村警等资源力量,实现资源整合、一网联动;推行重点工作任务动态管理清单制度,建立“县领导包片、乡领导包村、村‘两委’包网格员、党员包户”的四级包联责任制,定区域、定人员、定任务、定职责,实行动态化管理,补齐社会治理末端的第四级治理体系,形成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人人有担子的齐抓共管的网格化治理格局。建立健全县委书记“一核五队促振兴”“两厅四站”专题约谈机制,采取谈工作、摆问题、理思路、做点评、提要求的形式,切实调动各乡镇党委书记落实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构建以乡村基层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滋养、自治强基、智治支撑、教治服务为主的“一核五治”工作模式,实现党建工作与乡村治理同频共振、互促共进。全面落实县委“五级平安网络”工作模式,建立县级网格领导小组—乡(镇)网格管理中心—社区实体网格—两厅四站综合服务—社区居民自治自建的五级联动管理模式,持续深化“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健全完善“网格发现、社区呼叫、分级响应、协同处置”闭环治理体系,推动社区治理由“单打独斗”向“整体联动”转变。

群众看平安,首先看治安。在部署平安建设工作时,始终把“群众需要什么”“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平安创建活动为抓手,坚持党建引领,深化“五治融合”,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平安建设工作推进的主线,坚持群众在哪里、党员在哪里,党组织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基层党的建设就推进到哪里,围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共产党员率先垂范”“一名党员一面旗”“党员先锋选树”等活动,建立党员先锋队113个,设置党员示范岗152个,培育先锋党员196名,43个县直部门380余名党员干部结合“两厅四站”“党建大联盟”活动,组建8支党团服务队下沉联点社区,办理涉及生态、民生等方面的实事好事400余件,开展各类服务280余次,解决矛盾纠纷、疫情防控等120多个难题,代办各类事项1500余件,切实纠治了“昏懒庸贪”“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群众反映强烈的“机关病”。一桩桩、一件件为民生工程的推进,不仅夯实了平安之基,更积极回应了社会关切,得民心、顺民意。群防群治,最大限度凝聚了社会治理各方力量,画出了社会治理的“同心圆”。

民之平安,政之所向。如今的海滨藏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平安建设正在刚察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基础性的保障作用,平安建设之花必将开得更加绚丽多姿。


来  源:县委组织部

撰  稿:才旦卓玛

审  核:杨德霖

监  制:聂连其

总监制:谭  莉 

转  载: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人: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