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察:紧盯“3个导向”加强“192”机制建设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11日 消息来源:

党的二十大以来,刚察县契合县域实情,以县委既定的“1136”发展战略为主基调,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州委关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决策部署,聚力“三个”工作导向,加强“192”工作机制建设,探索实践政治引领是根本、服务群众是前提、群众参与是核心、创新提质是动力、夯实基层基础是要义、健全机制体制是保障的基层社会治理路径,不断完善县域社会治理体系,取得治理基础不断夯实、治理方式不断优化、治理机制不断完善、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的积极成果,用生动鲜活的具体实践书写了“刚察方案”和“刚察经验”。
紧盯政治责任导向,构建“一套”制度规范。健全指挥中枢机制。凸出“平安+”指数应用,构建层级工作责任体系,建立“1+10”工作机制,制定指导思想、任务措施、实施步骤、组织保障、工作指南、负面清单等,完善乡镇(场)、部门、行业、村(社区)责任清单、考核评价标准、实绩档案管理、征询意见建议、述职制度等规范。健全考核考评机制。健全考核评价标准,完善各级党委(党组)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工作实绩档案管理、征询意见建议制度和责任追究考核办法。健全人财物保障机制。对实施的县域社会治理项目、综治信息中心实体化建设及“雪亮工程”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保障。对社区工作人员、兼职网格员、党建信息员、村警等工作力量,建立薪资保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队伍的长期稳定。
紧盯转变治理方式导向,构建“九项”机制架构。创新“一核多圈”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模式。创新“一核五队促振兴”工作法、“两厅四站”“一引领四提升”模式,实现党建引领与基层社会治理融合赋能。创新“五级平安网”服务管理模式。采取数字技术与网格治理深度兼容方式,形成县、乡、村(社区)、社、小组网格“治理+数据”工作体系。目前,划定一级服务网格1个、二级服务网格5个、三级服务网格39个、四级服务网格186个、五级服务网格1150个。创新风险防控“三项”工作机制。每月梳理一次问题清单,每月进行一次社情动态研判、每月集中开展一次矛盾纠纷化解;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寺规僧约;发挥驻村社会治理队、驻寺工作队、综治维稳队“三支”队伍作用,及时排查化解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创新村(社区)“网格+”模式。采取网格服务机制与“八无六有”创建、“两厅四站”“卡路里”“五色预警”“刚察零距离”微信小程序、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乡村治理积分制等基层平安细胞创建与有机融合推进的方式,拓展延伸“网格+”服务管理触角。创新前置警务新模式。创新“四包四联”“游牧警务室”“交所巡合一”等“枫桥经验”刚察化模式,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十大专项行动”。2023年,受理治安案件63起,同比下幅26%;受理刑事56起,同比下幅5%;受理交通案件15起,死亡人数同比下降57%。创新“三专一金”信访机制。构建工作专班、建立专项台账、上报工作专报、设立信访救助资金的工作机制。2023年,开展信访救助2次,提供救助资金80.3万元,有效化解了一批长期没有解决的重点难点信访案件。创新多元法治宣教模式。创新“法德直通车”“百名政法干警法治大宣讲”“流动法治宣讲小分队”“流动调解室”等普法宣传巡回调解新模式。创新宗教领域管理模式。创新探索出立足海北经验、具有刚察特色的“三四三”宗教事务管理新模式,搭建智慧统战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动态互动,全面助提民族宗教事务智治整体水平。创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模式。创新具有刚察特色的“一二三四六七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模式和工作体系。目前,各行业各领域争创单位116家,确定县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个、民族特色村2个、州级示范单位22个。
紧盯治理质效导向,构建“两项”保障体系。一方面,加强法治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双普法责任、农牧民法治教育、青少年法治教育、教职人员法治教育、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等工作体系,实现法治宣传教育由虚到实的转变。另一方面,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建立环湖毗邻县、乡镇综治维稳联防联治机制、户户联防、十户联防、店店联防、义务巡山护牧等治安防控模式。建立各类调解组织80个396人。依托“雪亮工程”,布建视频455路,治安监控421路,接入社会各类监控资源702路,实现重点部位技防全覆盖。以“民兵+”创新,培育打造应急、专业、特殊3类群防群治队伍。目前,在册人员1100名。以县级中心“总枢纽”和乡镇中心“主阵地”为定位,组建乡镇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有效发挥中心“中央处理器”作用,有力推动基层治理“活”起来,治理数据“连”起来,治理网格“动”起来。
来  源:县委政法委
撰  稿:周海峰
审  核:刘国孝
监  制:聂连其
总监制:谭  莉 
转  载: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人: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