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案例故事集(二)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0日 消息来源:

小角色担当大责任
——记东川镇村党支部书记马有财


马有财回族中共党员,1969年8月生,初中学历,现任东川镇香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任职以来,该同志找准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切入点”,找好基层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广大村民,以切实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创新举措、振兴产业,用心用情谱写了一名村干部为服务人民、履职尽责的“最美”篇章。

抓党建、强班子,永葆忠诚之心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该同志注重团结班子,总结出“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干,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把团结作为凝聚力量的前提,不断增强党支部战斗力。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后,牢固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办人民群众之所需,使各种棘手问题得到更快解决。

面对夏季牧民上山时易引发的草场矛盾纠纷,该同志提前摸排线索、及时与镇党委、政府沟通,并多次深入宁缠草原、掌握苗头性问题。面对崎岖不平的山路和漫漫的往返征途,他从来没有一句怨言,甚至有几次留宿在牧民的账房,“只要能解决群众的揪心事,跑再远的路我都愿意”,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更是一名村干部的本色。

抓产业、促发展,砥砺担当之志,该同志带领支部带头抓经济建设,充分发挥本村优势,依托投资收益、购置铺面实现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2021年香卡村村集体经济达44.408万元。今年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联点单位的关心关爱下,在联点领导、驻村第一书记的共同谋划下,该同志大胆提出盘活闲置合作社,积极联系帮扶单位,争取到海北州军分区帮扶资金80万元用于购置合作社打造提升香卡村军民共建产业园,发展“资产经营”型集体经济。通过带领“两委”成员、驻村工作队观摩学习乡村振兴示范村,拓宽发展产业的思路,并结合香卡村自然条件,提出了将原有合作社改扩建,通过夏季种香菇、冬季种草莓,增加村集体经济。

正值五一小长假,第一批菌棒到位,该同志主动牺牲休息时间,动员驻村工作队以及村“两委”干部前往军民共建产业园连夜上架、注水,目前,香卡村军民共建产业园已投入使用,香菇长势喜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该同志总是不辞辛劳、不计得失。

抓环境、促新风,涵养为民之情。村容整洁“动”起来。充分发挥保洁员作用,实施党员干部包户制度,30余名党员干部包联村内所有自然社,带动村民实行房前屋后“三包”制度,掀起人居环境整治热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态宜居“绿”起来。为使香卡村生态环境更宜居,该同志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为香卡村争取到东川镇“森林乡村”项目,动员全村村民投身义务植树,种植各类苗木12000株,实施绿化面积达105亩。文明新风“美”起来。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结合“最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评选出“孝老爱亲”“助人为乐”“勤劳致富”等典型,用榜样的力量示范带动群众。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成立了党员和巾帼志愿者服务队,经常走访慰问困难群众、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给他们送去关爱和温暖。

乡风文明新气象,美丽乡村入画来。该同志不仅是香卡村的好书记、更是群众满意的好干部,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在他的带领下,香卡村坚持“红色引航 感恩振兴”,打造学习型、实干型、清廉型、领路型、产业型“五型”党支部,现在的香卡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在马有财同志的感召下,香卡村的父老乡亲们用自己的双手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景象。
“阿祥”调解室,群众家门口的“小法庭”

祁连县阿柔乡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聚焦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体系,立足提升矛盾纠纷调处化解能力,通过实现资源聚合,探索设立“阿祥”调解室(“阿祥”藏语意为舅舅,是德高望重的长辈的一种尊称),调解室设立在阿柔乡草大板村委会,自2020年7月成立以来,草大板村吸纳了当地有文化、有能力、有威望、有担当的调解员6名,仅20㎡的调解室为老百姓提供了快速解决纠纷的绿色通道,之所以叫“阿祥”,是因为调解员都是几名德高望重的乡贤。

草大板村辖6个社1农事队,总人口594户1605人,由于地域较大、人口密集、外来人员多且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所以草场纠纷、薄养厚葬、赡养抚养、借贷纠纷、土地权属、邻里纠纷等“急险难”矛盾纠纷频发。调委会经常性深入村社倾听民意、了解民情、化解民忧,发挥村级调解室“前哨所”作用,面向群众需求“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实现矛盾纠纷发现在基层、调解在基层、消融在基层。同时,调解室定期开展纠纷调处回访工作,避免矛盾当时化解容易、日后“复燃”的状况。

牧区群众由于文化水平有限,缺乏法律知识,碰到一些棘手的事情,常常拿不定主意,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想到“阿祥”海明。海明是草大板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村里的调解员,每年经他调解的村级矛盾纠纷不下1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真正为群众解忧消愁,而“阿祥”海明的调解原则就是秉持耐心、细心、真心、爱心,推心置腹、将心比心,谁也不偏袒,从而达到矛盾双方互谅互让的目的。

草大板村仁某曾多次向我乡调委会诉求,希望从哥哥帕某处要回一人份草场,乡调委会多次协调,但帕某以各种理由拒绝调解,纠纷拖至两年之久未予解决。2023年,仁某再次将诉求提交到“阿祥”调解室,调委会第一时间到乡草监办查阅原始草场划分情况,并多次主动前去帕某和仁某家中调解处理,耐心细致的疏导化解了双方矛盾,最终乡草监办根据草场面积进行精密测量划分,帕某最终归还属于妹妹仁某的一人份草场,兄妹二人化干戈为玉帛。

“大家的情绪我能理解,有问题我们就来解决,总会有办法的,但一定要理智对待,都说远亲不如近邻,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遇到矛盾时我们给彼此一些时间来磨合”,这是调解室“阿祥”最常说的一句话。平时,只要有时间,调委会就深入村社了解群众所需所求,牧区群众由于文化水平有限,缺乏法律知识,碰到一些棘手的事情,常常拿不定主意,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想到“阿祥”海明,海明是草大板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村里的调解员,每年经他调解的村级矛盾纠纷不下10余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8%以上,真正为群众解忧消愁,而“阿祥”海明的调解原则是秉持耐心、细心、真心、爱心,推心置腹、将心比心,不偏袒任何一方,从而达到矛盾双方互谅互让的目的。调解室调处工作达到了以理服人、以法服人、以德服人的效果,使百姓用法、知法、懂法、学法,让牧民走出法律盲区、维护自身权益。

2023年内,调解室共调解纠纷18起,调处率达到100%,辖区群众养成了遇到矛盾纠纷时第一时间先找调解员“阿祥”的习惯,“邻里疗伤”成为了现实,也真正让村级“调解室”成为了百姓身边的“解忧杂货铺”,打造让农牧民推门进来就能实现“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的纠纷调解工作模式,为实现全面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牧草无土栽培开启牧业养殖现代化新模式
——海晏县哈勒景乡哈勒景村牧草无土栽培


哈勒景乡的支柱产业是畜牧业,很大程度依赖于高原草地生态环境,因此,保护生态,发展以草产业为核心的生态畜牧业对于防止生态环境恶化,遏制草场退化,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落实州委、州政府生态畜牧业“八个一”配套工程要求,构建延北山公路农牧业高效集群化发展带,哈勒景乡将采取“七个继续”措施,高质量开展畜牧业各类工作,其中,“继续深研种与养结合的生态高效养殖业课题”将成为一项重点工作。大力发展我乡饲草料产业,做强全季牧草产业。

哈勒景乡哈勒景村无土栽培试点建设项目是2023年海晏县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项目,总投资为450万元,新建牧草种植车间1605平方米,业务用房100平方米,化粪池20平方米,以及配套室内牧草种植及其他辅助设备。技术采用多层立体种植设计、智能化光环境控制、自动化喷淋灌溉技术进行培养,牧草日均产量达6吨,7日为一个种植周期,种植种子可用青稞、小麦等多种作物,采收方式为连根采收,项目满足水培牧草日间采光需求,夜间可采用补光灯进行补光。

在乡党委的引导下,哈勒景村积极探索以“村党支部+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养殖大户”的5方通力合作的发展模式,村党支部负责牧草的宣传、推广及日常监督,企业负责基地日常管理及牧草种植工作,销售和运输,由科研院所负责技术指导及员工培训,合作社、养殖大户负责养殖环节牧草的使用与推广。通过5方合作的发展模式,更好的保障春冬季新鲜草牲畜喂养,为哈勒景乡环湖雪牛、西门塔尔牛、白藏羊等品种的标准化繁育提供了保障。

无土栽培产业的有序发展,直接解决因自然生长的青草季节周期短,春冬季节牛羊会出现缺草缺料的情况,通过解决饲草问题,为增强草食畜产品供给提供有力保障。实行新型现代化养殖产业化、科学化、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将切实转变牧民传统放牧方式,有效促进草畜平衡、畜群结构优化、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进一步增强草原草场永续利用性和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性。同时,通过村集体协同企业后续经营,达产时村集体年可实现增收27万元,通过饲草销售给当地养殖基地和农牧民,可带动其周边其他产业发展,共同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刚察县持续壮大特色产业
蓄势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近年来,刚察县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刚察)时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省委“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州委“243”发展格局、县委“1136”工作思路,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下大力气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刚察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五化同步纵深推进主导产业发展

以农牧业综合改革为主线,及时出台《刚察县建设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设定5大类21项工作任务,成立县级领导领衔工作专班,持续推进生态农牧业“八个一”配套工程和乡镇“五个一”建设,稳步推动农牧业向“集约化、产业化、生态化、智慧化、品牌化”方向转变。2021年以来,全县共落实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6045.4万元,重点实施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村级合作社提标升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产业类项目52项,占比达到60%。2023年新增家庭生态牧场9家,合作社13家,培育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累计集约草场51.31万亩,规模经营牲畜近10.81万头只。先后打造“碧波荡漾青海湖,祁连山下好牧场”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刚察青海湖藏羊”“刚察青海湖牦牛”绿色有机品牌。县属企业和合作社在省内外设立特色农畜产品体验直营店达到10家,销售总额达1200余万元,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助力乡村特色产业振兴。 

聚焦清洁新能源产业高地建设,加快构建多元化现代化产业发展

积极融入海北州打造大型清洁能源后备基地建设战略,多元化协调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探索“政府+光伏电站+脱贫户”的模式,在热水地区建成光伏扶贫产业园,做好“一对一”跟踪服务,保持绿色通道畅通,开展直接到村的造血式帮扶。推动建立长期可靠的光伏项目运营管理和收益分配机制,确保贫困群众获得长期稳定收益。2019年以来累计为全县12个脱贫村分红收益2699.57万元,带动264名群众通过光伏公益岗位就业。县域内14家新能源企业共缴纳各类税收1.3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91%,新能源产业已逐渐成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极,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

聚焦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巩固优势推动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编制完成《刚察县自然保护地特许经营发展规划》《2023—2025年刚察县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制定出台《刚察县2023年度旅游发展十项暖心服务》《刚察县“藏城迎客”旅行社奖励办法(试行)》。陆续开放运营伊克乌兰乡民族民俗文化体验区、哈尔盖镇普氏原羚科普研学基地、圣泉湾生态体验区、泉吉观鱼台交旅融合综合服务体四个特许经营点,成功设立环青海湖零公里起点标志,县域内景点实现了向生态体验区、科普教育基地、民族文化体验区的蜕变。投资2200余万元,打造集青海湖第一崖(断崖)、祭海台、圣泉等自然景观及青海湖祭海文化为一体的圣泉湾生态体验区,今年累计接待省内外游客19.3万人次,实现景区综合收入338.92万元,直接带动就业32人,带动周边牧户65户,户均增收1.2万元,成为继鸟岛停业后刚察首个旅游经济增长点,为乡村振兴生态文旅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监  制:刘海龙   

责任编辑:董守文

校  对:胡永晖   

信息来源:海北政务公众号

转  载: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人: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