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案例故事集(三)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1日 消息来源:

强村富民加速度 乡村振兴添动能

    ——碱沟村驻村第一书记李钺龙


大家好!我是省煤炭地质局勘探分公司职工李钺龙,2021年8月选派至门源回族自治县东川镇碱沟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今年7月经县乡村建议,继续留任。面对县乡党委、政府的认可和群众的信任,我无比光荣和自豪,倍感责任重大。

两年前,初到碱沟村,看到广场上挤满了人,村党支部书记热情地上来打招呼:“听说村上来了新的第一书记,大伙们都想来看看。”群众的热情让我顿时有了家的感觉,下定决心要尽快融入这个大家庭。之后的工作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村“两委”班子团结,群众发展意愿强,但是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产业发展较为困难,特别是2019年试种百合亏损后,村“两委”的积极性受挫,群众工作变得难做,村级产业发展举步维艰。

作为第一书记,深知乡村要振兴,最重要的是让班子强起来,产业建起来,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两年来,我们积极配合村“两委”,立足村情实际,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为推动强村富民奠定了坚实基础。工作实践中,我在三个方面感受比较深,现汇报如下。

第一个感受:强村富民需要党建领航。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把支部建好。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组织生活的基础上,我们自费为村干部购买电脑培训课程,带领全村党员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三农”政策等重要内容,全面提升党员干部能力素质。建立周例会制度,对重点工作周部署、周调度、周总结,推动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注重发挥党员和乡贤引领引导作用,把宣传政策、动员群众等具体任务分派给他们,通过加强对党的惠民政策宣传,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帮助群众从试种百合亏损的阴影中走出来,主动参与、积极支持,形成了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合力,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明显增强。

第二个感受:强村富民需要产业引航。鹿文化养殖产业项目搁浅,使我深刻认识到,选准村级产业既要有好思路、也要因地制宜,既要考虑村情、民意和市场需求,还要考虑气候、养殖方式等因素。因此,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从地理、气候条件、养殖方式入手,带领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前往甘肃华亭、陕西凤县等地考察,最终反复论证确定了林麝养殖产业。项目确定后,我们连夜做方案、拿规划,及时与相关部门对接,配合做好现场勘测等工作。在上级的支持下,争取到中央财政衔接资金400万元、申请设施农业用地5.1亩。今年5月项目正式施工,11月将竣工。项目建成后,计划引进林麝30只,并用2年时间繁育扩大种群规模,届时,村集体将增收50万元,并解决2名群众就业,带动30户农户种植林麝饲料,增加收入。

第三个感受:强村富民需要人才护航。林麝养殖收益高、见效快,但作为特种养殖产业,技术要求高、风险也大。为此,我们坚持专业人才引进和乡土人才培育“两手抓”,及时选派两名致富带头人前往甘肃华亭昌源林麝养殖厂开展了半年的学习,并与华亭市林草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同时,积极申报2024年乡村振兴人才项目,继续选派两名能人前往陕西凤县学习林麝救治技术。通过人才培养,全村要求学习林麝养殖的农户越来越多,人才队伍开始壮大。一个好项目、一批能人的培养,带动了群众观念的转变,为致富产业的壮大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指尖勾勒乡村振兴大千世界

2016年4月,祁连县默勒镇阿佳啦民族工艺品责任有限公司在美丽的默勒大草原成立,公司专营我国藏民族掐丝工艺品、刺绣饰品等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商品。

藏文化产业发展的“半边天”。在卓玛康珠一手创办的阿佳啦民族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里,员工全都是当地的家庭妇女。她们自小熟悉刺绣,常年在家务农和照看孩子之余为自己和家人缝制服装配饰,大多数人掌握基础的藏绣技艺。为了将藏民族特有的掐丝工艺品、掐丝唐卡画、牛羊头饰品、叶脉画等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并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产业化,卓玛康珠带领一群在高原上怀揣梦想的女人,用指尖传承着藏绣文化。公司立足于当地传统的手工工艺被加工成各种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按照“公司+村委会+农户”的模式,开展掐丝、刺绣产品加工生产,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为一体的生产格局。公司充分利用促进消费政策的机遇,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的建设,开拓区域性、专业性、特色性等细分市场,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高端化等消费需求。目前,公司在海北、海西、果洛、玉树、天津、深圳、北京有17家合作的企业和销售商。

创新是发展的助推器,传统的绣唐卡除了藏饰以外没有别的想法,虽然绣片精细美丽,但是在现代生活中并没有很强的实用性。面对这一现状,卓玛康珠积极联系妇联、文化等部门,带着她的姐妹们参加县域内外的各类培训班,越来越多的培训课程为绣娘们开阔了眼界,让她们收获了来自非遗传统文化的鼓舞,让传统技艺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成了一项重要的课题。现在通过各种创新,推出了掐丝唐卡、掐丝景德镇骨瓷唐卡和艺术化摆件、掐丝民族风壁画、掐丝手机壳、掐丝活性炭摆件、掐丝活性炭车挂等,创新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刺绣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提升了产品的价格档次。

卓玛康珠发现,藏族群众以放牧为主,很多男性都外出打工,留守妇女们不仅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还要饲养牲畜,但收益仍然不好,贫困者不在少数。为此,村党支部积极与祁连默勒阿佳啦民族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联姻”,双方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整合资源,相互促进,实现“共赢”。村党组织鼓励引导脱贫户剩余劳动力到企业就业,企业给群众传技术、供场地,集中培训指导,村集体合作社统一监督管理,在产业发展中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企业+脱贫户”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产供销”为一体的生产格局。采取“线上+线下”“双驱动”销售模式,阿佳啦公司通过“互联网+”线上方式,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带货,把好品质关,赢得网友“粉丝”的信任。“线下”在集镇区和县城开设门店直销、代售。目前,阿佳啦帮扶车间内带动128名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脱贫劳动力在帮扶车间内的实际占比为70%以上,脱贫劳动力在帮扶车间长期就业58人,每月收入500元—3000元,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让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尽微薄之力 涌温暖之泉
   ——海晏县青海湖乡达玉日秀脱贫户为地震同胞捐款

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震感强烈,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家都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灾区人民的关心、问候和支持。

地震灾情牵动人心。在青海湖乡达玉日秀村有这样一位爱心人士,他叫罗布藏,今年58岁,是达玉日秀村脱贫户,他通过新闻了解到此次灾情后,第一时间向村“两委”提议组织全村党员群众开展募捐活动,为灾区人民贡献一丝微薄之力。为帮助灾区群众渡过难关,早日重建美好家园,12月26日,达玉日秀村“两委”组织党员群众进行捐款,罗布藏第一时间到村委会捐款。“这是3000块钱,请你们帮忙收下。”罗布藏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党的好政策和政府的关怀使我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路。如今同胞有困难,3000块钱帮不上什么大忙,但这也是我的一点心意。”罗布藏的善举令在场的每个人肃然起敬。“捐款无论多少都是我们的一片心意,我们深知灾区人民此时的困难,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同胞能早日走出灾难阴影。”村民们也动情地说。捐款活动既是个人的自愿,更是出于党性的自觉,也是大灾大难之时的一次特别的组织生活。截至目前,达玉日秀村共捐款12460元,爱心捐款将由州红十字会汇集后转送至灾区。

此次的爱心捐款活动,不仅仅是体现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体现,更是一堂生动的民族团结的实践课。青海湖乡达玉日秀村党支部书记表示,我们将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牢记为民服务初心使命,持续关注灾情态势,与灾区民众一道携手共克时艰、共渡难关。

刚察县优化人才培育模式
激活力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近年来,刚察县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为引领,围绕州委“243”发展布局、县委“1136”工作思路,壮大“五大振兴”体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做好新时代乡村人才工作,下力气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拓渠搭台”聚才,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乡村振兴干部队伍是乡村振兴工作的直接推动者、组织者、实践者,是推动党的“三农”政策落地生根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刚察县首创“一核五队促振兴”工作法,锻造“三型”人才,引导“五队”队员沉下身子、深入基层,有效激活农牧区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精”选驻村干部到村任职。坚持从“派优、强训、严管、关爱”四个方面同时发力,从严把好“选派关”“审核关”,优化驻村干部队伍结构,严把年龄、党龄、工龄、身份等关键要素,优先选派“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和群众评价好的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锻炼提升,实现乡村振兴加速提档与年轻干部递进式培养、常态化考验“双提升”“双促进”,共选派42名驻村工作队员,实现全县31个行政村驻村帮扶工作全覆盖。“用”好驻村干部考核机制。建立统筹管理、乡镇日常管理、派出单位跟踪管理、驻村队员自我管理的“四位一体”管理体系,实行派出单位与驻村工作队责任捆绑制度,工作队督查考核结果向单位通报,纳入派出单位年度绩效考核,全面压实驻村帮扶责任。“护”好驻村干部后顾之忧。足额拨付驻村工作队员各类补贴,购买人身意外保险,激励驻村干部扎根基层、锤炼作风、干在实处,截至目前,提拔任用驻村工作队员9名、职级晋升5名、晋级涨薪11名。

“内引挖掘”育才,为乡村振兴厚植“发展引擎”。本土人才长期扎根在农村,熟悉家乡人文环境和资源禀赋,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刚察县注重加大致富带头人、种养大户、农民大学生等本土人才的培育力度,鼓励和引导其投身乡村振兴。加大本土人才储备力度。分企业经管、专业技术、农牧区实用、社会工作五大类精准识才选才,把112名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纳入基础人才库,把54名年轻干部纳入党政后备人才库,实行优进绌退动态管理,为县乡村三级选人用人提供相对稳定的人才资源。加强本土人才培训。实施工青妇相关培训,组织干部职工、青年(个体经营者)、本土网红、农牧区妇女等300人外出培训,为我县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年农业“领头雁”人才队伍。聚焦农牧区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开展了导游员、维修电工、藏毯编织、烹饪等各类培训,共完成14个班期784人。开展农牧民群众及城乡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446人,有效提高了农牧民群众及城乡劳动力就业技能。加强致富能手培养。宁夏村致富能手才保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率先提出了白藏羊高效养殖方案,整合村里240平方米暖棚28幢共计6720平方米,冬春草场1503公顷,在试点户之间大力推行“统一饲养、统一配种、统一防疫、统一轮换”的科学养殖技术,并积极推广“党支部+公司(合作社)+生态家庭牧场+农牧户”的发展模式,鼓励农牧民群众通过加入合作社和生态家庭牧场的方式,学习规范化养殖,提高养殖效率,助力农牧民群众增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在才保的带领下,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87万元。

“引才汇智”用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乡村振兴既需要大量本土人才,也需要引进更多高素质专业化外来人才,为乡村带来更多新理念、新技术、新经验,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近年来,刚察县坚持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科学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全方位拓宽人才智力引进渠道。畅通双向交流渠道。充分利用对口支援的优质医疗资源,与本土医务工作者组成“一对一”“一对多”导师模式,结合各自的临床经验,通过业务培训、技术指导、以学带教等方式开展传帮带,参与人员达124人次。组织好人才外出交流学习活动,选派33名本土骨干医务人员赴省内外知名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先进工作方法,畅通“内外”双向渠道,以“他山”之石为本土人才“传道受业解惑”,促进我县医疗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用好援青人才。依托对口援青平台,组团式引进山东援青医疗、教育专家38名,为全县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提供先进技术协助和理论支持,推动“资金援青”向“资金+智力援青”的转变。聊城医疗帮扶团队协助加强刚察医疗建设,完成1万余次门诊及200余台手术,实施新技术30余项,惠及刚察群众3000余人次,开展光明行、健康查体等公益活动,惠及群众近200余人。用实人才载体。依托人才项目洽谈会、京青专家服务团等载体,引进人才到我县开展智力帮扶工作,接收“京青专家服务团”成员3名,为我县藏羊、高原牦牛高效养殖进行全方位技术指导,解决当地养殖技术难题6项。引进山东技术团队形成《刚察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及10项专题研究报告,在畜牧养殖方面提出“云放牧”“5G放养”等先进理念,并申报成为优秀人才项目。借助优质果蔬引进种植试验示范项目,陆续成功试种优质果蔬30余种,试种的火龙果、羊角蜜等品种填补了我县果蔬种植的空白。

监 制:刘海龙   

责任编辑:董守文

校 对:胡永晖   

转  载:海北政务公众号

发布人: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