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案例故事集(六)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3日 消息来源:

浩门镇小沙沟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

近年来,小沙沟村在县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县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要求,切实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根据“强党建、重谋划、促产业”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不断增强村党组织“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创新打造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小沙沟模式”,让村集体经济真正成为建强基层党组织、完善乡村治理、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2023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27.87万元。

(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以坚强的组织引领保障村集体经济“有条不紊”。小沙沟村坚持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提升组织力为核心,不断夯实基层战斗堡垒。始终将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放在首位,在持续激发党内组织生活活力上下功夫,以各项活动促进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以村党支部和合作社为主体,坚持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强化以产引才、以产育才力度,将具有“泥土味”的党员培训课程作为重点,把农技培训纳入主题党日活动中,引导党员在产业发展上想干、能干、会干。有效破除本土专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的困境,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切实用好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以创新的发展思路带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复壮”。小沙沟村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于2018年底选举产生了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及理事,出台了合作社章程,确定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思路,针对辖区内种植资源丰富的特点,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动员有经营头脑、有经济实力的农村专业大户带头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同时,完善经营管理机制,让新兴的专业合作社组织替代农民自产自销的传统产销模式,把分散弱小的农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立足农村土地资源优势。小沙沟村通过合作社推进土地流转,做活土地文章,提升土地效益,推动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为发展农村经济找到了助推器,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致富之路。

(三)着力打造村集体经济产业集群,以丰富的产业结构驱动村集体经济“量质并举”。小沙沟村“两委”班子结合村情实际,经过前期项目谋划、充分调研、征求意见、会议研究,确定了集约化种养殖、固定资产承包等多种村集体经济发展形式,先后利用中央财政扶持资金、扶贫资金、山东援建资金等各类资金300余万元,打造实体产业,进一步提高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坚持“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采用托管、半托管、流转租赁等多种形式,探索建立“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订单化销售、一体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生产服务模式,提供“九统一”集约服务,引导农牧户依法自愿有序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形成了以“村集体+农户”“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经营效益不断提高。自2020年起,农机服务作业全面开展,安置就业农机操作人员10名,季节性用工35人。拓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依托“以全域旅游发展为先导,引领带动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建立以城镇周边广大居民休闲娱乐为主,以旅游观赏为辅的蔬菜种植基地,发展“亲子采摘”趣味蔬果园,逐步形成以采摘蔬菜、观光、旅游、餐饮服务为一体的“休闲新路线”,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旅游业发展同频共振。推广“种养结合+草畜联动”。2019年小沙沟村转变思路,根据村两委、监委会、理事会以及群众代表的商议,决定发展青饲草种植业,争取中央、县级财政扶持资金以及自筹资金共计97.35万元,用于购置农机具设备,进行土地集约种植、农机具输出和修建青锄草窖,以有机肥加工为纽带,大力推广“青稞秸秆(牧草)—饲料加工—牦牛养殖—废弃物利用(肥料)—还田”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加强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通过农牧对接、畜禽粪便收集处理、有机肥生产等节点建设,构建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生态良性循环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创新“因地制宜+粮油协调”。今年,小沙沟村依托门源县2020年产油大县奖励资金项目,改造油坊厂房120平方米、购置各类农用机械、建成生产车间、成品库、包装车间及相关辅助工程,总投资约50万元,既丰富了本村精炼菜油市场,也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同向而行”。



图片
峨堡村的幸福故事


在古丝绸南路繁华地带,在王震将军接见南木卡才项的曙光广场里,在国道227线与省道302线交汇处,在富有历史悠久感的峨堡古镇遗址博物馆周边,坐落着一个美丽而安静的纯牧业小村庄——峨堡村。峨堡村是峨堡镇人民政府驻地,辖4个社,总人口430户1145人,脱贫户40户97人。由藏、汉、回、蒙古等多民族构成。近年来,峨堡村党支部立足实际,从建强过硬党组织入手,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积极开展“山青水绿党旗红”党建品牌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党建工作水平,把支部建设成了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用村党组织和党员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有效助推了牧村变美、产业变强、牧民变富。
“感谢村党支部、感谢驻村干部,我的‘骑士体验基地’牧家乐手续这么快就办下来了。”峨堡村四社牧民张明生激动地说,得知他的牧家乐经营手续办理好之后,他打心眼里高兴。
原来,曾经是城乡公交司机的张明生,自从去年把车卖掉后一直琢磨着想干点啥,眼看着手里的余钱花完了,张明生还是没有头绪,很是着急。村党支部书记马走知道情况后,主动联系张明生,告诉他,借着峨堡村位于甘青旅游大环线和美丽祁连山草原的优势,可以开办牧家乐,吃旅游饭,只要他愿意,办理牧家乐相关手续事,村党支部可以去协调。张明生同意后,没过几天“骑士体验基地”牧家乐的手续就办下来了,张明生不禁感叹:这一届的村干部还真有些能耐!
“群雁高飞头雁带”。为了加强支部班子建设,进一步提高村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全力以赴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将一批思想觉悟高、学历高,有见识、懂经营、善管理敢打敢拼的优秀年轻人才选拔至村“两委”岗位,强化了村党支部的核心力和战斗力,增强了村“两委”班子的致富带能力,这些“年轻有为”的村干部很快就得到了镇党委和群众的一致认可。与此同时,村“两委”还将7名高中以上学历的优秀人才纳入村“两委”班子后备人才库,为全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我们村党支部班子成员深知,只有把村党支部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好了,我们大家才能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才能真正把党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新一届村党支部班子的带领下,峨堡村把乡村振兴作为首要工作抓实抓好抓出了成绩。“说起家乡的变化,我感触最深。我亲眼目睹了这几年家乡的改变,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不仅村里的贫困户们脱贫有钱了,就连我们游牧民定居点也有了宽敞的马路,家家都有了暖气、水厕,我们也可以享受到城里人的待遇。”峨堡村脱贫户马四清骄傲向人介绍着村里的情况。
为了把丝绸古镇上的小乡村建设的更加美丽,让党员和群众更加有“幸福感”,峨堡村党支部以打造标准化的党建服务阵地为抓手,全面推进有村史馆、村民议事厅、牧民夜校、牧家书屋的“一馆一厅一校一屋四室”模式的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为民服务、教育培训、协商议事、理论宣传等工作提档升级,有力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由虚变实、由软变硬。
峨堡党支部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美丽乡村项目建设上,村党支部积极争取“美丽乡村”建设、山东援建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投资1000多万元,用于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实施了危旧房改造,电网改造、厕所革命、村级道路升级改造、污水管网改造、高原美丽乡村广场建设、小型公益性补短板民生项目等项目。昔日脏乱差、基础设施薄弱的小村庄得到有效改观,村容村貌变了样,为绿色生态、乡村旅游的美丽乡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村里有钱好办事”。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里有钱办事,不断增加群众收入,峨堡村党支部一直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助推器”。2018年以来,全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祁连丝路舞马城建设项目,整合100万元村扶贫资金,建成峨堡镇村集体经济综合商贸楼项目,用活20万县级扶持资金,发展生态畜牧业牛羊养殖项目,投资400万建成白藏羊特色优良品种繁育养殖基地。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益近30万元。从2018年3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益,增加到2023年的30万元,增长了近10倍,在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峨堡村党支部底气满满。
今天的峨堡村,一条条宽阔的柏油马路、一排排整齐的游牧民定居房、一幅幅牛羊遍野水草肥美等美景映入眼帘,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完成了属于它的完美蜕变。



图片
以匠心搞养殖 用热心做好人
    ——海晏县养殖大户李继龙

今年35岁的李继龙是海晏县有名的养殖大户,“养好藏羊、卖好羊价”是他的人生目标。凭着多年来从事牛羊养殖、牛羊贸易的经验和永不言弃、开拓创新的精神,他带领广大牛羊养殖户共同致富,成为群众心中的“能人”和“好人”。他认为要致富发展,必须要结合市场,打好“特、优、名”品牌,走好特色产业路子,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积累养殖技术、管理经验、营销理念和市场信息。
为了更好地破解养殖业发展瓶颈,缓解草蓄矛盾,带动群众增收,李继龙牵头成立了“海晏金藏生态高原藏羊养殖繁育专业合作社”,通过与青海大学合作向养殖户提供先进技术,实现了示范带动和技术服务指导,开辟生态养殖市场,发展新型畜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
李继龙在养殖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创新,短短两年率领团队攻下7个科技创新项目,并注册成功7项专利,他还通过自己名下青海库库诺尔食品有限公司对牛羊进行屠宰、分割、加工、包装,使全县近1000户养殖户由过去的活牛估价销售转变为工厂屠宰按市场肉价销售,通过合作社和公司的带动,帮助300余家养殖户实现年户均增收2万多元。



图片
刚察县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带动夯实乡村组织振兴

近年来,刚察县坚决落实省州县委部署要求,立足实际、精准施策,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持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以组织振兴为统领,释放组织动能,推动党建资源向乡村聚集,推动组织振兴深度融入乡村振兴。

党建+组织丨筑牢乡村振兴之“本”

乡村振兴关键在组织振兴。为了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刚察县制定印发《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实施意见》,召开专题会议作出部署,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加强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领导。

规范村级组织建设。开展“星级化”村级组织评选工作,通过量化工作指标,明晰任务清单,明确评星标准,每年投入50万元对获得八星以上的优秀村组织进行表彰奖励,推动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实现晋位升级。坚持问题导向,对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每年按村党组织数不低于5%的比例确定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由县级干部挂钩联系,紧紧围绕排查出的“问题清单”,采取“一支部一方案”的方式,进行整建提升。

突出特色品牌创建。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实施“一核五队促振兴”工作法,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在各村分别组建“生态文明、产业促进、社会保障、社会治理、文化宣传”5工作队,以人才、政策、资金扶持为支撑,积极整合各级各类资源,推动形成人往基层走、资金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问题在基层解决的工作局面。

建强基层战斗堡垒。整合资金513万元,实施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日光暖廊”工程9处,制定基层阵地建设“三年行动”方案,计划分批次对16个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进行全面提档升级,不断提升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服务水平。

党建+人才丨筑牢乡村振兴之“力”

乡村要振兴,干部一线倾,基层干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刚察县加强驻村干部选派、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聚焦后备人才储备、干部队伍建设、农牧区实用人才培训,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选优配强驻村干部。围绕驻村干部选派原则,由县委组织部依据划出的“硬杠杠”,将“三关”过硬的干部分类纳入驻村干部人才“储备库”。加强驻村帮扶和联点帮扶,完成新一轮驻村工作队选派工作,并向非脱贫村选派“五队指导员”17名,实现驻村工作全覆盖。全力做好驻村干部关心关爱工作,全面解决驻村工作队员后顾之忧。

聚焦村干部队伍建设。深化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组织部门备案管理机制,稳妥推行“一肩挑”全覆盖。健全村级后备力量培养选拔制度,累计从各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等群体中动态储备村级后备干部189名,通过“跟岗历练”“谈心谈话”,强化履职能力,确保工作后继有人。

突出教育培训实效。分级分类抓好乡村振兴主题教育培训班10余期,1000余人次,提升乡村干部领导乡村振兴的能力和素质。加大农牧区实用人才、“土专家”“田秀才”的培训。依托村干部学历素质提升工程,先后组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及后备干部参加广播电视大学学历提升班5批39名。

党建+治理丨筑牢乡村振兴之“形”

基层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刚察县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宣传党在农牧区的各项政策,全面执行党的农村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引导农村企业、社会和自治组织,提高组织、团结、动员和服务农民群众的能力。

拓展基层服务力量。选拔出31名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群众基础扎实的派出所民警兼任辖区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副主任,全面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深化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结合无职党员个人实际,进行分类设岗,因岗定责,组织和引导无职党员立足岗位,发挥作用。

构建立体平安体系。依托“网格化+数据化”模式,发挥网格管理员、社会治理队、驻村第一书记等力量,常态化开展网格走访巡查、基本数据排查、事件处置等工作,有效破除基层工作“壁垒”,做到“人在网格住、事在网格办、矛盾网格调、平安网格建”。

提升基层自治水平。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不断提升农牧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百分倒扣评比管理模式,实行“红黑榜”评选机制,有力提升村级社会治理水平。依托“一村一党建信息员”“一村一网格员”“一村一调解员”“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警”的“五员”资源力量,健全“1+N”联系制度,实现服务清单与群众多元化需求精准匹配。

监 制:刘海龙   

责任编辑:董守文

校  对:董守文  

转  载:海北政务公众号

发布人: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