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察县:深化乡村改革 吹响振兴号角
改革的目的就是冲破思想的束缚,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乡村振兴起来,让人民群众富裕起来。
近年来,刚察县坚持正确方向、问题导向、破题指向,推出了一批指向准、落点实、见效快的改革事项,经济、民生、党建等重要领域一批重点改革任务和创新举措持续落地,基层群众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红利。
长期以来,刚察县发展底子薄、基础差,产业结构单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些都是制约刚察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难题,这就需要用创新的思维去谋划,用改革的办法去解决。
针对“我县基层党建软弱涣散,村干部能力普遍不足,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思维观念陈旧,整体素质与新时代要求还有所差距”等问题,刚察县创新实施“一核五队促振兴”工作法,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作用,以全县31个村党组织为基础,在每个行政村分别组建“生态文明、产业促进、社会保障、社会治理、文化宣传”5支工作队。根据职责分工实行动态化管理,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有效解决了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基层干部能力弱化的问题。用一名村干部的话说,就是“以前我们在村级发展上没想法没思路,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引下,通过‘一核五队促振兴’工作法,我们的职责清楚了,服务群众的能力提高了,大家都有了干工作的兴头”。
农牧业是刚察县的基础产业,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刚察县“农牧业支撑作用不明显,农牧产业效益不高,广大农牧民经营还停留在小而散的传统模式,群众增收渠道单一”等问题很突出,因此,刚察县高位推动农牧业综合改革,通过规范有序推进草场整合流转,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大户带动、联户经营、托管服务、股份合作、村组织带头“五种经营模式”,拓宽特色农畜产品销售渠道等举措,初步构建了村有生态畜牧业养殖基地和村集体经济带动基地、乡有农畜产品服务基地、县有农畜产品加工基地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广大农牧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了改革红利。对于农牧业综合改革的推行,广大群众深切感受到通过联农带农机制以及多种经营模式,自己在经营方面有了底气,可以放心大胆去闯去干,牛羊销售渠道更加广阔,收入进一步提高。
刚察县教育问题一直是刚察干部群众反映的焦点问题,刚察教育基础差,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突出,教师能力水平不足,教育质量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善,得不到人民群众充分的满意及认可。为此,刚察县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研究出台了《关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刚察县中小学(幼儿园)绩效奖惩实施办法(试行)》等系列推进教育改革落地见效的政策性文件,每年设立300万元绩效考核资金保障改革推行,通过奖惩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进教师专任化调整,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教师们表示,现在绩效改革的实施,刚开始大家议论纷纷,甚至有抵触情绪,但是通过改革的进一步实施以及县委、县政府的答疑解惑,我们也意识到了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是对学生的负责,对学校的负责,更是对自己的负责,我们将化压力为动力,努力练就教学本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同样,卫生健康问题也是刚察县民生领域反映强烈的问题,群众对于本地医疗的需求程度和满意程度都不尽如人意,针对卫生领域中出现的“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与结构不合理,医疗保障水平不高,基层机构服务能力不强、人才短缺”等问题,刚察县审时度势,深入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制定《刚察县进一步推进县域紧密型医疗共同体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及13个配套方案,完善了医共体章程、药品耗材采购、财务管理等工作制度。建立适应刚察县医疗行业特点的医疗机构薪酬制度,各级医疗机构年内预计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400余万元,人均每月达到1000元以上。通过卫生体制的改革,极大调动了医院和医务人员积极性,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多样化的就医需求得到有效解决。
刚察县通过实施系列的改革举措,及时总结经验,做到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用改革的成果推动工作,各项改革有新的进展,民生福祉全面增进,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来 源:海北祁连山报
监 制:聂连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