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间,解码刚察生态旅游“出圈”之路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2日 消息来源:

    自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印发以来,刚察县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统筹好国家公园创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建设、民生保障三者关系,实现生态大保护、环境大优化、民生大改善、服务大提升、体制大理顺的科学决策和高位部署,坚持以生态为底线、以民生为中心、以发展为导向的理念,以青海湖5A级景区为依托,以环湖北岸4个生态观景点为支撑,以开发特色生态旅游资源为重点,探索与环湖南岸相得益彰、各有新意的新路径,全力融入全省“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格局,打破了全县旅游发展的制约瓶颈,迎来了以生态旅游带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期和高速发展期。

  筑牢生态保护新屏障。立足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的战略布局,制定《备战旅游旺季“环境大整治、服务大提升”专项行动方案》《全县级党员干部“四包机制”》等环境保护机制7项,拆除沿线网围栏5万余米,整治彩钢房、土坯房等私搭乱建建筑,412党员干部和570余名林草管员拧成一股绳,辐射带动3.4万余名群众主动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当中,形成“党员做给群众看、群众跟着党员干、社会各界齐参与”的环境监管大格局,基本实现了“不让一滴污水流进青海湖,不让一片垃圾飘进青海湖”的目标,擦靓了“鱼鸟天堂.海滨藏城”旅游品牌形象。

  实现体制改革新提升。整合归并县劳动保障、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草原、城市管理等相关领域执法职责,组建刚察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同时,以职责重点优化区域调整,设置沙柳河、哈尔盖、伊克乌兰、泉吉、吉尔孟、热水6个执法点,同步对环湖沿线旅游市场进行常态化拉网式排查,查处影响青海湖景区形象、扰乱旅游市场经营秩序等各类乱象,全力守护青海湖“湖、草、鱼、鸟、人”共生系统,打造了为旅游市场服务的权责统一、协调有序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

  打造游客体验新爆点。先后投资8000余万元,建设了以“生态观光、民俗体验、课外研学”为主的4处生态观景点,我县核心景区从原来的2处(湟鱼家园、果洛藏民族村寨)得到进一步充实,为甘青大环线、青海湖环线游客过境游、过夜游提供了有力支撑。2023年试运营以来,仅4处生态观景点接待游客30余万人,实现收入400余万元。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9.95亿元、同比增长5.0%,拉动GDP增速2.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由2022年的38:16:46调整为36:16:48,一举打破了“北岸名不显、旅游无爆点、游客无景观”的窘态,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有效推动了冷资源向热产业转变。

  产生辐射带动新效应。依托4处生态观景点,全力构建“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全域旅游发展体系。举办了重阳节生态徒步赛、青海湖祭海盛典等活动,设计了以普氏原羚保护为主的研学课程,充实了以藏文化体验的旅游业态,县域景区的核心竞争力和游客体验感进一步提升;投资4712万元,对县域内173栋建筑、7座大门等风貌进行集中整治;积极鼓励发展民宿业、星级农家乐发展,县域宾馆床位数同比增长12.6%;带动345家餐饮、1930家个体工商户持续增收;新建停车场7处1000余个停车位,旅游旺季车位仍供不应求;打造夜市“藏城夜宴”,实现收入60余万元;研发文创产品、畜产品、非遗产品、民间工艺品等14类48种,并投入各景区销售,实现营业收入50余万元;推出骑马、牛羊投喂、纺线、手磨糌粑、藏餐品尝、自助烧烤等项目,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旅游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逐步凸显,2023年全县接待游客120.81万人次、同比增长85.23%,旅游收入3.92亿元、同比增长92.93%。

  拓展群众增收新渠道。整合县域内各景区景点小木屋43处、摊点53处,鼓励合作社及农牧户通过售卖手工艺品、文创产品、鱼食鸟食、饮料零食,开展骑马骑牛、民族服饰、祭海文化体验等增收。4个生态观景点运营以来,实现直接就业114人,带动周边群众就业70人,受益群众1135人。2023年以来,全县新增就业575人,其中生态旅游业新增就业130人,占新增就业人员的22.8%,实现群众乘着农闲,做起副业,在“家门口”就业,搭上了旅游“致富车”。

  下一步,刚察县将继续对标有效治理、科学发展的目标,不负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厚爱和殷殷嘱托,驰而不息抓好硬实力打造、软实力提升,让越来越多的群众背靠山水美景,吃上“生态旅游饭”,全力以赴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工作中走在前,做表率。


来   源:县政府办公室、县文体旅游广电局

责任编辑:龙甲      

一审一校:龙甲   

二审二校:李加太     

三审三校:魏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