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刚察:“十有”工程“泉”覆盖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7日 消息来源:

盛夏时节,刚察县泉吉乡年乃索麻村街道高大挺拔的绿化郁郁葱葱,宽敞平坦的水泥路纵贯全村,位于村口的党建文化广场人气最旺,散步聊天、嬉戏玩耍,广场内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村里有书屋、有食堂、有广场,还有靠积分‘买’东西的超市,一样不少,过去那些搬出去住的人,现在都想着搬回村里呢。”年乃索麻村党支部书记更藏多日吉骄傲地说道。

图片

今年来,泉吉乡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六个一”党建工作要求和州委“十有工程”工作安排,深入推进以党建促乡村振兴,把村(社区)“十有”工程作为夯实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来抓,按照“立足实际、整合资源、齐抓共管、全面提升”的思路,通过实施村(社区)“十有”工程建设工作,村上“面子、里子”不仅有了大变样,群众心态也有了大变样。为形成村(社区)“十有”工程建设工作“点上有精品、线上有风景、面上有效应”的生动格局,泉吉乡全力推进,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以乡镇为核心、村(社区)为纽带,从基础设施、乡风文明、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方面入手,全力推进村社“十有”(村村有综合办公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多功能室、“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矛盾纠纷调解室、图书阅览室、幸福食堂、驻村工作队宿舍、爱心积分超市、文化广场、村史馆)工程建设,各村也在相互学习借鉴好经验好做法的良好氛围中,通过观摩学习,主动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把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推动了泉吉乡村(社区)“十有”工程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大早,社区居民们早已来到社区多功能室,与朋友喝茶聊天,在这里度过愉快的休闲时光。一直以来,泉吉乡秉持着活动场所建设是基层党员理论学习的“加油站”,党群谈心议事的“连心桥”,基层组织活动的“主阵地”,补短板促提升,整合利用各方资源,持续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扎实推进村(社区)“十有”工程建设。围绕办公议事、党员活动、宣传教育、便民服务、文体娱乐、矛盾纠纷调处等功能,合理布局各功能室,通过“一室多用”发挥各功能室服务群众作用,打造出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今天村里开设道德讲堂,一定要开展好这次活动。”说罢,扎苏合村驻村工作队便匆忙走出了宿舍门。近年来,泉吉乡在完善泉吉乡各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将其与民生实事、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走出一条“里子和面子”并重的融合发展之路。泉吉乡充分发挥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的作用,推动移风易俗,让文明之风劲吹乡村,并常态化地开展“传家训、树家规、展家风”等系列主题活动,开展身边好人推荐,开设“道德讲堂”,让农牧区群众学有榜样,形成廉洁文明、崇德向善、和谐向上的家风村风民风,真正让农牧区群众守住乡土、传承乡风、留住乡愁。
青史如镜,鉴照峥嵘岁月;初心如炬,辉映复兴之路。1976年第一所泉吉文化站树起了文化开端;2021年第一所“宽着太先进事迹馆”表明了文化初心。2024年一间间“村史馆”留下了泉吉文化足迹。在一次次村史馆建设筹备中,泉吉乡明确村史馆主题,坚持规范标准与突出特色相统一,指导各村深挖党史村史、文化底蕴、民俗风情,以党组织领导当地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史实为主线,通过图文资料、实物展陈、影像资料等形式,全方位展示村庄历史变迁。结合“党建+”发展模式,打造集红色教育、传承文化、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农牧区产业振兴综合体,为群众提供休闲场所,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座谈会、专题调研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结合村庄规划、地理位置、人口户数等因素,融合文旅发展、城乡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精准规划村史馆建设布局。截至目前,乡(镇)史馆、宁夏村史馆已建成,切吉村史馆正在建设当中,其余村史馆正在谋划筹备当中。
遇见泉吉,遇见青山绿水之恋。遇见泉吉,遇见文化传承之韵!素有“浪漫泉吉·文化之乡”美称的泉吉乡,举办“文化月”系列活动一直以来是他们的传统,举办“文化月”的那几天泉吉乡可算是人流如潮。考虑到举办场地离乡镇街道较远,群众、游客吃食问题较为困难,泉吉乡进一步将村(社区)爱心食堂打造为“爱心流动食堂”,将食堂搬到了草原,搬进了群众心头,在观赏完各类尽兴的民俗展演后,端起一碗热热熬饭,暖化了在场所有群众和游客的心。


 源:新华网

监 制:聂连其

总监制:谭 莉  

转 载: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