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泉吉乡:高效养殖助力乡村振兴“畜”势勃发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1日 消息来源:

天还没亮,社员们就来到合作社里拌料、打扫社区,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咩咩”的羊叫声此起彼伏,循声望去,干净整齐的圈舍内,膘肥体壮、毛色锃亮的白藏羊正悠闲地吃着饲料。这是近日记者在刚察县泉吉乡宁夏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里看到的景象,这也是社员们每天工作的常态。

图片


“养羊没有捷径,全靠勤快,前几年合作社从村级草场中流转2.2万亩草场,并且承包村集体价值156.88万元的生产母羊1238只,由我们合作社统一管理,现在每年累计出栏4000只羊,并且还将生产母羊价值的6%上交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负责人力太加介绍道。
近年来,随着现代畜牧业集约化发展,泉吉乡各村通过“党支部引领+合作社示范+生态家庭牧场+牧户”的发展方式,流转4.76万亩草场,交由合作社经营。
“草场流转、牛羊入股的方式就是好,我看到村里好多人都在合作社里入了股,年底还有分红,我就将家里的1000亩草场和80只羊,入股到了折赫托恰落合作社,没想到入股时就分了一次红,今年年初还有二次分红,这次给了我1.5万元,再加上自己平时在合作社打工的收入,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了。”牧民拉合加喜上眉梢。

图片

集约化建设为前提,品牌化建设为关键。为推动刚察藏羊迎合市场需求,为进一步加强市场竞争力,泉吉乡以藏羊品种选育工作为重点,在抓好高原型藏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杂色羊和欧拉羊淘汰工作,进一步加大白藏羊种质资源保护,不断加大市场竞争力。
“以前那种养羊的方式已经落后了,不仅养殖成本高,而且羊增膘慢,市场上对欧拉羊、杂色羊的需求也小,特色羊销售方式上存在很大问题。” 宁夏村党支部副书记才保在村党员活动室里动员村民转变藏羊养殖方式时说。
据了解,近年来,宁夏村率先提出了白藏羊高效养殖方案,为打消村里人的顾虑,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更兴才让与才保带领班子成员、党员、致富带头人,整合村里240平方米暖棚28幢共计6720平方米,冬春草场1503公顷,为白藏羊高效养殖提供基础保障。看着更兴才让一班人天天为白藏羊养殖的事情四处奔波,村里人也看到了村“两委”的决心,激发了大家干事创业的信心。

图片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了大家的参与,宁夏村便蹚出一条白藏羊高效养殖的路子来。“现在以宁夏村为点,组建白藏羊核心群31个10670只,以‘八统一’为抓手,在乡域范围内持续推广宁夏村白藏羊高效养殖技术,全乡共筛选72户示范户,试点推广白藏羊高效养殖技术。同时,为了推动农牧业向生态化发展,落实‘以草定畜’的理念,按照草场面积和饲草料折合羊单位,在宁夏村试点推进草畜平衡工作。”才保介绍。
为扩大刚察牛羊的影响力,泉吉乡党委按照县委要求,成立牛羊肉销售宣传专班,组织干部利用节假日在西宁市城中区、湟源县各住宅小区、农畜产品市场,积极推介刚察县绿色有机农畜产品。

“大家过来看一下,这是刚察本地的草膘牛羊肉,不仅肉质紧实、膻味小,而且营养价值较高,冬季吃牛羊肉还养生。”这是泉吉乡政府干部在西宁街头为刚察牛羊肉做宣传的一幕。

图片

借助白藏羊高效养殖和品牌化发展的东风,泉吉乡党委、政府积极协调,宣传上级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全乡各村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在省内外开设牛羊肉直销店。
2023年,切吉村牧民彭毛多杰在西宁香格里拉开设了第一家刚察青海湖牦牛藏羊肉直销店。次年8月,在广东开设了第一家省外刚察青海湖牦牛藏羊肉直销店。为了更好地服务顾客,店员们将牛羊肉分割成牛里脊、前后腿、羊排、羊腿、羊蝎子等,供顾客选择。
“2023年,在乡党委、乡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带动下,依托切吉村折赫托恰落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我决定在西宁开设直销店,通过‘产销一体’模式增加合作社收入,到第二年年初营业额达到144万元,纯收益26万元,于是,今年8月份我决定在广东省广州市珠海市开设刚察青海湖牦牛藏羊肉直营店,从开业到现在营业额达到39万元,现在我的底气足了,对于往后合作社和直营店的发展越来越充满信心。”正在店里忙碌的理事长彭毛多杰高兴地说:“由于近年来刚察藏羊逐渐品牌化,全国各地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也使得牛羊直营店的线上需求增加,对于线上订单,我们通过真空包装、冷冻之后发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

图片


据泉吉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魏鸣明介绍,今年以来,泉吉乡紧盯“产业振兴、生态保护、生产转型、农牧民增收多赢”目标,大力发展养殖业,有效推进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断增加群众收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村看到牛羊肉直营店带来的经济效益,年内各村在省内外开设牛羊肉销售点8处。很快,宁夏村哈达家庭牧场直销店就与省内餐饮公司签订牛羊肉销售协议,年内销售价值33万元牛羊肉,并与2家西藏个体户分别签订66万元和55吨牛羊肉线上销售订单,进一步拓宽了牛羊销售渠道。截至目前,全乡已累计出栏牛1.26万头,累计出栏羊6.7728万只。同时,直销店、规模化养殖场、专业合作社等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产业联农带农优势,辐射带动122名劳动力就业,增加了群众收入,预计2024年全乡村集体经济达到493万元,各村预计突破50万元。

一头牛、一只羊,不仅是村民丰衣足食的依靠,更是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石。它们保障了养殖产业稳定发展,也让村民们心里有了致富的希望与信心。



图片
文图/祁连山报社全媒体记者 才项什姐 通讯员/吉桑杰
本期责编/王有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