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援青教师任风霞:跨越山海赴高原 三年援青一生情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4日 消息来源:

    在我心中,一直有个梦想——用手中的画笔,为远方的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艺术世界的窗。就这样,我跨越山海,奔赴高原,开启了一段注定难忘的三年援青之旅,也结下了一份难以割舍的高原情。2022年8月,满怀为祖国边疆教育事业献身的坚定信念和热忱,我首次踏上了赴刚察援青支教之路。初到藏城刚察,心慌、气短、失眠、头痛等高原反应考验着我,但望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清澈眼睛,没有丝毫的犹豫,咬牙闯过一道道难关,积极投身于教学工作中。

  在这三年援青支教的日子里,我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使命,时刻不忘“援青为什么、在青干什么、为青留什么”的目标任务,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充分发扬“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的山东援青精神,立足岗位、发挥专长,以讲台为舞台,为刚察教育发展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传递了科学的教育方法,用实际行动无声地展示了教育援青的齐鲁担当。

图片

  在援青支教期间,我立足美术专业特色,以艺术教育赋能当地学生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渐发现,这里的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艺术家。扎西有着超乎常人的想象力,他笔下的牦牛可以长出翅膀在天空飞翔;卓玛对色彩有着独特的感知,她画的格桑花鲜艳得仿佛能让人闻到花香。我鼓励他们大胆创作,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融入作品中。慢慢地,孩子们变得自信起来,他们开始主动向我展示自己的画作,分享画作背后的故事。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当地美育资源不足的现状,我根据当地教育情况开展美术特色课程。将唐卡线条技法、藏族服饰纹样等本土文化元素融入课堂,设计卵石动物造型等趣味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所带班级学生美术素养也有很大的提升。

  作为援青教师,我努力用自身专业特长完成受援学校所需。在业余时间精心设计布置了各楼层的楼道文化,使整个楼道“动”了起来、“活”了起来。楼道里充满了浓浓的文化艺术气息,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艺术的熏陶。赏心悦目的文化墙不仅仅给孩子们视觉上的享受,更有心灵上的洗礼。一个个小小的展示空间,使孩子们的作品得到了展示,树立了他们的信心,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分享和学习的机会。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为受援学校绘制长幅墙绘“二十四节气”、大幅民族团结“石榴籽 ”、诗歌绘画等若干幅,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建设书香校园出一份力。

图片

  我平时注重学生艺术实践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创作作品300余件,其中部分作品在省、州级美术展中获得好成绩,若干幅作品在县级比赛中取得佳绩。自己与当地教师建立“师徒制”结对帮扶关系,精准实施师资培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定期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大家互学互鉴,共同提高。作为学科组长,我积极组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课后研讨等活动,帮助结对教师尽快提高教学教研能力。其间我积极(认真地)参加青海省2024年“组团式” 支援帮扶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工作。结合藏区小学实际,以智慧教育为理念,针对安全教育的薄弱处,有的放矢采取措施培养藏区小学学生安全意识(力),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提高技能,提升能力。相关工作获当地教育部门表彰,切实提升了受援学校美术教育水平。

  三年的时间里,我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更成为了他们的朋友。课余时间,我会和他们一起在草原上奔跑嬉戏,听他们讲述藏族的传说故事;我也会走进他们的家中,了解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家庭的温暖。我知道,自己早已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和这里的孩子们。离别的日子终究还是要来,我强忍着泪水,告诉他们:“老师会一直记得你们,无论在哪里,都会为你们加油。只要你们心中有梦想,手中有画笔,未来一定能描绘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跨越山海赴高原,三年的援青时光,我收获的远比付出的更多。这段经历,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与高原的孩子们结下了一生的情谊。如今,每当我看到那些色彩绚丽的画作,每当我回忆起在高原的点点滴滴,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流。我知道,那片雪域高原,那群可爱的孩子,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这份情谊,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激励着我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刚察县寄宿制小学 任风霞)

来源: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