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援青教师马玉国:启智润心 愿高原鸿雁展翅翱翔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7日
消息来源:
时光如山坡上的风掠过刚察的草原。转眼间,来到沙柳河镇寄宿制民族小学工作已近一年。初抵高原,刚察这座小城于我,是地图上一个陌生的名字,亦是心头一份朦胧的憧憬。

依然记得,从西宁坐车至刚察,路途空旷辽远。八月的草原,铺展着无垠的碧色。成群的牛羊,如珍珠般散落其上,牧人的帐篷与五彩的经幡,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天地间无声的梵唱,瞬间攫住了我们每一位初来者的心魄。车行三小时,一座宁静的小城在绿意中悄然浮现——刚察,我们此行的归宿与起点。
刚一抵达,当地领导细致入微地关怀,恰似高原温暖的阳光,悄然融化了我们心底的忐忑。很快,我们便各自奔赴岗位。
沙柳河镇寄宿制民族小学,是一所以牧民的孩子为主的学校,学生们都是来自藏族的家庭。这里的孩子,眼眸如高原湖泊般清澈,盛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与对知识的渴求。凝望着他们,让我更坚定了“用艺术点亮高原童心”的教育使命。我愿用这份坚守与热忱在海拔三千三百多米的高原上播种美、传递爱,让艺术的星光点亮藏族孩子们清澈的眼眸。
本学年,我肩负起五、六年级的美术教学任务。长期的师资匮乏,曾让美育的种子在这片土地沉寂。通过与学生的接触,我感觉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是比较薄弱的。深耕课堂,夯实根基,刻不容缓。于是,我开展了“双线并进”的教学模式,在课本的沃土之外,遵循着教学大纲,引导学生感知形的魅力体会色的魔幻,系统开展素描造型与水墨韵味专题课程。通过“技法亲授”与“文化浸润”的双轨并行,让多数孩子学会了与画笔对话,用线条与色彩诉说心语。同时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家乡,开启了“行走的美术课”,画室之外,天地亦是课堂。我们将画板搬到蓝天下、碧水旁。仙女湾湿地的飞鸟、圣泉湾景区的流云,都成了孩子们笔下鲜活的风景。他们走进自然,呼吸着高原的风,感受着家乡的壮美,再用画笔将这份热爱细细描摹。一支支稚嫩的画笔流淌出对故土的深情,近百件饱蘸童真的写生佳作,装点着学校少年宫的长廊,为校园文化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
为了托举那些闪耀的星光,我们建立了“种子学员”的成长花园。悉心浇灌这些艺术的幼苗。一学年的耕耘,结出累累硕果:县级绘画奖项如格桑花般绽放,州级奖项闪耀光芒。智增梅朵同学的《科技改变家乡》,更是在青海省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的星空里,摘取了一颗明亮的星。
岁末,我们以画作礼,奏响童真的华章。“童绘刚察”年度汇报展,于2024年12月17日盛大启幕。每一幅作品,都是孩子们心灵的绽放——油画棒的热情、水墨的雅逸、儿童画的烂漫……它们共同绘就了刚察的童真图卷。师生们徜徉其间,赞叹与喜悦交织,学校领导的高度评价,是对这朵艺术之花最温暖的肯定。
美育之光,亦当照亮更远的地方。在完成学校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刚察县教育局组织的送教活动。我带着《夸张的脸》的趣味课堂,走进泉吉乡、哈尔盖镇的小学,为农牧区的孩子送去艺术的欢愉。录制的《色彩的和谐》教学实录,被县教育局评为县优质课。
在校内,我们组建美术教研群,分享经验,共研课堂,帮助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快速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教学相长,草原的美景也深深触动了我。提笔挥毫,情怀在宣纸上流淌。在刚察县教育系统美育实践绘画比赛中,国画《雪域雁鸣》获得一等奖。镜头捕捉瞬间,《御风而行》在摄影组中夺得一等奖。
教育,本就是一场与美的盛大相遇,更是一次对生命深处的温柔唤醒。我将继续执起画笔,让这小小的舟楫,载着高原的雏鹰,驶向更无垠的艺术海洋。我深信,美育之花,必将在青海湖畔,迎着阳光与风雪,绽放出惊世绝艳的异彩!教育是灵魂与灵魂的相互照亮。美育不只是课堂里的色彩游戏,而是让孩子们认识世界、表达生命的翅膀,是由自信、热爱与创造力构筑的精神高原。未来路上,愿青海湖的风永远温柔拂过每一个孩子的画板,愿格桑花的芬芳常伴少年们的画笔。每一粒艺术种子,都将在时光中长成森林。
当昂青措在画面上晕开第一抹青海湖的湛蓝,当加扬华旦的指尖描绘出藏羚羊奔跑的姿态,我仿佛听见了——那是美育的种子,在高原的心房里,悄然破土而出的声音。这片离苍穹最近的土地,正被艺术的甘露唤醒,绽放出生命本初的美丽。未来,我愿继续以心为砚,以爱为墨,以画笔为舟。载着他们清澈的梦想,驶向星辰璀璨、大海辽阔的艺术彼岸——让青海湖浩荡的长风,吹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援青教师 马玉国)
来 源:聊城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