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援青教师陈磊:心向高原,育见光芒
                               ——我的援青教育行记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0日 消息来源:

当晨光漫过青海湖,将金箔洒在刚察草原的经幡上,我裹紧衣衫站在窗前,数着牦牛背上的霜花。海拔3300米的呼吸虽比平原慢半拍,但一年的支教生涯却像白马过隙,回顾一年的高原教育生活,每个瞬间都让我回味无穷——那是在孩子们瞳仁里跳动的求知火焰,是生命赠予我最珍贵的礼物。这片被称作“世界屋脊”的土地,以最原始的方式向我宣告:真正的教育,从来不在温室里生长。

图片

  一、风雪启程:生命与教育的双重淬炼

  初次踏上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听说这里风大雪大,还缺氧,让我的内心既充满期待,又隐隐带着一丝不安。作为一名援青教师,我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与责任重大。

  一二年级的科学课主要围绕身边常见物体和动植物展开,想要让这些高原上的孩子真正理解科学知识,就必须适应他们熟悉的生活。在备课过程中,我绞尽脑汁,将课本内容重新编排,用孩子们日常能接触到的事物进行讲解。比如,在讲解植物的身体结构时,我以刚察草原上常见的草、以校园里的沙棘树为例,讲述如何由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地观察这些植物;讲解物体的特性时,我让孩子们观察自己的书包、文具、石头等物品。

  在科学实验环节,我更是注重就地取材。除了使用实验室的专用器材,我还鼓励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些常见的物品,像矿泉水瓶、纸巾、铁钉、玩具等。记得第一次走进教室,为了迅速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激发他们对科学课的兴趣,我给他们展示了 “会转向的小鱼” 实验。当我在纸上画好小鱼,将它缓缓地放在盛水的玻璃杯后面从左向右移动时,孩子们瞪大了眼睛,看着玻璃杯前的小鱼竟然从右向左移动,教室里顿时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孩子们忍不住跳起来喊道:“太神奇了!老师,这是怎么做到的呀?”那一刻,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的兴奋与好奇,就知道自己已经成功地打开了他们求知探索的心扉。随着课程的推进,与孩子们相处的时间越长,孩子们对科学课的喜爱越发浓厚,当他们用稚嫩的小嘴说出“陈老师,我最愿意上您的课!”时,我心中满是感动与欣慰,觉得所有的辛苦付出都值得。

  二、教研深耕:为高原科学教育筑基立柱

  支教学校本地的科学教师都是刚入职或刚转岗的年轻老师,面对这样的现状,尽管我不是学科组长,却主动挑起了组织学科教研的担子。我深知,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为孩子们带来更优质的课堂。于是,我制订计划组织实施每月两次的集体备课和专题研讨活动。每次研讨前,我都会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精心准备研讨内容,带领老师们深入学习科学学科先进的教学理念,分析如何将这些理念融入实际教学中。

  为推动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革新,我以示范课为载体,将先进教学模式具象化呈现。课堂上,我注重还原科学探究的完整链条,通过问题引导、情境创设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让知识在探究中自然生长。例如在《测试反应速度》教学中,我依据科学思维逻辑,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探究环节,从现象观察到方案设计,从数据采集到结论推导,向观摩教师系统展示科学实验课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的设计思路。在《给物体分类》的课堂实践中,我以目标导向为核心,通过精简实验步骤、聚焦单一目标,让老师们直观感受到清晰的实验设计对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性。此外,我与张海珍老师建立师徒结对关系,在日常教学中开展深度教研。从学情分析到环节打磨,从课堂互动到作业设计,我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其优化教学策略。看着他在一次次磨课中逐渐成长,教学风格日臻成熟,这份蜕变带来的喜悦,让我深感援教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为了让科学教学更有计划性和系统性,我根据2022年版《科学课程标准》附件4中的必做实验,结合2023年版《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目录》,逐字逐句研读文件,对照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最终按年级清晰地整理出了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目录。这不仅让现任的科学老师们明确了每个年级需要重点做的实验,也为后续任教科学的老师们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跨界远征:突破讲台的生命半径

  在做好本职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还主动跨界承担起教师诵读大赛的组织工作。从选文把关到语音指导,我全程参与排练。为了挑选出最合适的诵读篇目,我根据比赛要求,利用手机、电脑翻阅了大量资料,与团队成员反复讨论,最终选定了《以教师的名义》这篇文章,并根据本校的实际进行了改编。在排练过程中,我逐字逐句地指导老师们的发音、语气和情感表达。那段时间,我和老师们经常排练到很晚,大家都毫无怨言,只为了能在比赛中展现出最好的状态。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团队在全县“典耀中华”诵读比赛中斩获特等奖,当我代表学校登上领奖台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喜悦和自豪。

  四、团队星火:援青路上的长明灯

  作为聊城援青教师组组长,我始终将“服务为先,团结为本”的理念贯穿工作全程。为筑牢团队安全防线,我坚持每日通过微信平台提醒老师们报平安,收集并精准上报每位成员的驻地信息与健康状况;建立周工作台账,系统梳理、汇总老师们的教学实践与工作成果;严格落实月度总结。我深知,只有将安全保障做细做实,把工作动态摸清摸透,才能为团队成员提供坚实后盾,凝聚集体智慧与力量,让聊城援青教师团队在雪域高原绽放教育光芒。

  五、永续星火:教育追光者的终身誓约

  援青的日子里,有过艰辛,有过疲惫,但更多的是收获与感动。看着孩子们在科学的海洋中快乐遨游,看着年轻教师们在教学上不断成长,看着学校的科学教育环境越来越好,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援青工作不仅是一次教育帮扶,更是一次自我成长与升华。

  当山东的黄河水遇见青藏高原的融雪,当孔孟之道拥抱游牧智慧,我明白了:所有跨越山海的奔赴,都是生命对生命的照亮。而格桑花绽放的地方,科学星光永不熄灭——因为它源自心灵,指向永恒。(援青教师 陈磊)


来  源: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王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