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援青教师阮洪成:雪域丹心照杏坛 春蚕赤胆育华年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8日
消息来源:
站在刚察县民族初级中学的教学楼前,六月的高原风裹挟着牧草的清香拂过面颊,远处的哈尔盖雪山在阳光下闪着银辉。望着走廊里打闹的藏族孩子们,忽然想起去年八月初到青海时,自己站在同样的位置,被三千多米海拔的阳光晃得有些眩晕,胸腔里满是山东教育者的热忱,却也藏着对未知的忐忑。这一年的援青时光,像一本被高原风雪浸润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教学相长的顿悟与文化交融的感动。
一、初履高原:当格鲁派教法遇见雪域学情
2024年8月25日,踏上刚察土地的第一刻,高原生活的挑战远超想象。每晚都会被剧烈的头痛惊醒,爬三层楼梯就需要扶着栏杆喘气,干燥的空气让嘴唇裂开一道道血口。行李箱里塞满了从家里带来的《初中语文分层教学案例集》和《新课标解读》,我自信这套在平原地区打磨多年的教学体系能应对高原教学。然而,走进七年级八班的教室,现实给了我迎头一击。第一次批改听写本,全班正确率不足30%,“巍峨"的"巍"字下面画满了藏文的雪山图案——这些生长在牦牛群和经幡下的孩子,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对文字的理解。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中秋节后的那个清晨。课间,昂措卓玛红着脸递给我一本牛皮纸装订的本子,里面是她用藏汉双语抄写的《格萨尔王传》片段:"雪山是天神的帐篷/草原是大地的地毯/我的小马驹啊/别踩疼了格桑花......"字迹稚嫩却透着野性的生命力。窗外的经幡在风中猎猎作响,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带来的教案像一本精美的画册,而眼前的雪域课堂才是活生生的高原史诗。语文不该是字典里的标准化释义,而应是植根于青稞地与牦牛群的生命言说。

二、课堂重构:在文化对话中寻找语文的根
意识到教学理念的偏差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与其做一个文化移植者,不如成为搭建文化桥梁的工匠。认识到学情差异后,我开始尝试构建"藏汉双语语境下的语文课堂"。讲《黄河颂》时,我先播放了藏族歌手演唱的《青海湖谣》,当马头琴声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的朗诵声交织在一起时,索南多杰突然举手:"老师,我们藏族的英雄史诗里也有保护家园的故事!"那天他用藏语讲述了格萨尔王降服妖魔的传说,虽然普通话磕磕绊绊,眼里却闪着光。
在作文教学中,我不再强调"总分总"结构,而是带着学生整理草原谚语:"天上的云跑得太快会下雨/地上的人太急会出错",让他们分析其中的比喻逻辑。才排卓玛在周记里写:"阿妈的酥油茶要慢慢打才香,写作文也像煮奶茶,得把心里的话慢慢熬",这样的表达让我意识到,雪域孩子的语言里本就蕴含着天然的文学性。我开始收集当地的民间故事,将《猎人海力布》与藏族的《青蛙骑手》对比教学,当孩子们发现不同民族的传说都传递着诚信美德时,课堂里响起了自发的掌声。那些曾经在作文里只会写"花朵很美丽"的孩子,开始用带着青海口音的普通话讲述雪山传说,他们的作文本上不再是我单方面的修改,而是充满了这样的对话:"老师,我家的牦牛群像黑珍珠洒在绿毯子上,这个比喻对吗?""太棒了!让我想起《诗经》里'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的画面。"
为了培养阅读习惯,我每天下午上课前的小自习带领孩子们在教室朗读。从《济南的冬天》到藏族作家梅卓的《神授的语言》,当读到"山东的大海比青海湖还要大,浪花像无数匹白马奔腾"时,孩子们趴在窗台上望着远处的青海湖,眼神里充满了向往。我也开始教他们做读书笔记,指导整本书阅读,班里最内向的卓格措在读后感里写道:"原来外面的世界和草原一样精彩,但我更爱我的家乡,因为这里有阿妈的酥油茶和雪山的故事。"这样的文字让我明白,教育不是让他们背离本土文化,而是让他们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认识自己的根。

三、育人微光:在家访与帮扶中播撒温暖
刚察的冬天来得格外早,十月就飘起了雪。记得第一次家访去项青措家,她家住在离县城二十公里的牧区,马车在雪地上走了两个小时。帐篷里,项青措的阿妈往牛粪炉里添着燃料,阿爸从毡房外抱进一捆牧草,看到我冻红的鼻尖,阿妈立刻把热乎的酥油茶塞进我手里。项青措躲在帐篷角落看书,那是我送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书页间夹着她用藏文写的读书笔记。这个在课堂上从不举手的女孩,在家访时却小声说:"老师,我想学好汉语,将来给草原的孩子们写书。"
班里的杨本加是个孤儿,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发现他冬天还穿着单鞋后,我偷偷买了双棉靴放在他的课桌里。第二天早读,他红着眼圈把一块嘛呢石放在我桌上,石头上用藏文刻着"老师"。后来他在作文里写:"老师的棉靴像太阳,让我的脚不冷了,心也暖了"。这样的瞬间让我明白,教育不仅在课堂,更在雪中送炭的温暖里。
冬至那天,学校组织老师在办公室煮了饺子,邀请了班里六个离家远的孩子。当他们用笨拙的手法捏着饺子皮时,才让吉突然说:"这像我们藏历新年包的'古突',都是包着祝福的面团。"氤氲的热气中,孩子们的笑声混着饺子香,当我给他们讲山东的春节时,他们带我认识了藏历新年的"切玛盒"。我忽然理解了"支教"的深意——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两种生活方式的相遇,是雪山与大海的对话。当我在适应高原的严寒时,孩子们也在通过我认识外面的世界,这种相互的"教学",让师生关系超越了课堂,成为血脉相连的情谊。
四、雪域回响:在离别时读懂教育的真谛
如今站在即将返程的节点,多杰吉送我的哈达在衣柜里泛着圣洁的白光,杨本加刻的嘛呢石摆在书桌最显眼的位置,昂措卓玛的作文本里夹着她新写的诗:"山东的老师像候鸟/带来了外面的春天/但她留下的种子/在雪底下发芽"。这些日子里,我曾在深夜因高原反应头痛难忍,曾在大雪纷飞中步履蹒跚的去上课,也曾在想家时对着月亮发呆,但此刻想起的全是温暖——尕项吉老师教我喝酥油茶的技巧,食堂师傅特意为我做的不辣牦牛肉,学生们在我感冒时送来的感冒药……
上周给学生上最后一节课,我让他们用一个词形容语文。有的说"格桑花",有的说"经幡",彭措旺杰想了很久,在黑板上写下"桥梁"。他说:"语文让我知道草原外有大海,也让大海那边的人知道我们的雪山。"这句话让我瞬间红了眼眶。原来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文化的移植,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搭建心灵相通的桥梁;援教的意义,也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在雪域高原的土地上,与这里的人们共同书写教育的双向奔赴。
夕阳为青海湖镀上金边,校园里传来孩子们的歌声,他们用藏汉双语唱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知道,这段援青岁月早已融入我的血脉,成为我教育生命中最珍贵的海拔——它让我懂得,最好的教育不在教案的预设里,而在雪山与黄河的对话中,在藏汉孩子共同扬起的嘴角上,在每一次心与心贴近的瞬间里。当我带着高原的阳光回到山东,行囊里装满的,是比两千字更厚重的生命顿悟。(援青教师 阮洪成)
来 源:聊城新闻网
作 者:阮洪成
责任编辑:王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