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察县携手北京师范大学开展生态文明主题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8日 消息来源:

盛夏时节,青海湖畔水天一色,牧歌悠扬。在刚察县教育局的积极推动和周密组织下,7月16日至2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9名师生组成的“青海观测站科考体验及生态文明科普宣教实践队”深入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开展为期十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此次实践活动以“科考体验+科普宣讲”为主线,充分发挥高校专业优势,服务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为青海生态保护事业注入青春力量。

扎根高原大地 共绘生态画卷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刚察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

在刚察县的统一协调下,实践队依托青海湖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研究站,系统学习生态监测技术,参与野外观测与数据分析。队员们深入野外生态监测站,掌握生态水文和气象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在寒区水文观测场,开展土壤水分测量与植被识别,深入了解“土壤——径流——植被——冻融”过程之间的耦合关系。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通过生态样本采集与数据分析,结合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围绕湿地修复、物种保护等方面梳理出7项具体建议。参与采样的胡家瑞坦言:这些建议或许还不够成熟,但能把自己学的东西和刚察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我们都特别有成就感。这次实践经历,让队员们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实践队成员在寒区水文观测场进行植物样方调查

深耕生态宣教 助力绿色发展

在青年一代中厚植生态文明理念,县教育局联合实践队创新推出“行走的自然课”科普模式,组织县民族初级中学17名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在实践中感知生态、理解生态。

在野外生态监测站,孩子们动手组装太阳能风扇、测量土壤水分,实地体验生态监测的乐趣;在寒区水文观测场,队员讲解仪器功能,帮助学生辨识植被特征;在普氏原羚科普教育基地,孩子们亲眼见到被誉为“草原大熊猫”的普氏原羚,深刻体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在仙女湾湿地,实践队与学生们共同探访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学习湿地演变与生态功能知识。县民族初级中学学生王玉琳动情地说:“在这次研学活动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生态和地理的科学知识,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课本里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打造品牌活动 促进校地融合

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实践队果洛藏贡麻村开展“地理文化一条街”主题互动活动。该活动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的品牌项目,结合当地生态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和乡村振兴等特色内容,设计“青海湖生态密码破译”“共同体意识挑战赛”“民族服饰知多少”等趣味关卡,将“两山理论”和文化知识融入互动游戏,在寓教于乐中传播绿色理念,促进高校资源与基层需求的有效对接。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文化一条街”走进果洛藏贡麻村,活动队员与学生合影留念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刚察县贯彻落实“国之大者”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校地协作,不仅加强了生态保护人才的实践锻炼,也进一步促进了生态保护理念在基层的传播和普及。

风吹青海湖畔,留下青春的足迹与绿色的希望。刚察县将继续深化与高校的交流合作,共同为建设美丽中国、高原生态文明高地汇聚更多力量。


来源: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