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察:党建赋能 “路”上聚力集体经济“多点开花”
近年来,刚察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刚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各领域,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增强村级组织服务群众能力、锻炼检验基层干部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符合刚察实际的多元化转型发展模式,通过组织“引路”、人才“带路”、产业“富路”,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多点开花”。2024年全县3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总计3213万元,较2023年增长378万元,增幅13.3%,村均达100万元以上,收入50万元以上“强村”达到19个,占61.3%,100万元以上的村5个,占16.1%。
组织“引路”,凝聚集体经济发展新合力。建立健全“县级主导、乡镇负责、村级落实”三级书记齐抓共管,农牧、财政等多部门联动的工作责任体系,全面推行“月研究、季调度、年总结”制度,推进发展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落实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制,创新实施“一核五队促振兴”工作法(即“一核”: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五队”:组建生态文明、产业促进、社会保障、社会治理、文化宣传5支队伍),建立由县乡党政正职任总指挥,分管县级领导任5个总队长的工作机制,推行“乡镇党委统筹安排、县直机关协调配合、各村工作队具体落实”的工作模式,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有担子”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县级联点指导+职能部门参与+乡镇党委主导+村级组织实施”的多元化“1+10”工作协调联系机制,28名县级领导挂钩联系31个村党组织开展业务指导、工作调度,不断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
人才“带路”,注入集体经济发展新动力。扎实推进大学生到村“任职”行动计划,为全县31个村全覆盖选派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19名大学生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全县大专以上学历的村党支部书记占77.4%,村级班子能力、年龄、学历结构进一步优化提升。全面落实村级后备人才“223”计划,储备村级后备人才237名,将118名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员纳入后备人才和产业促进工作队,35名大学生充实到“两委”班子,79名后备人才到一线岗位实践锻炼,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推进村干部与致富带头人“双向培养”工程,采取本土挖掘、人才回引、源头培养等方式,培育致富带头人75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产业“富路”,挖掘集体经济发展新潜力。探索村庄经营多元模式,挖掘村级资源资产潜力,以自主开发、合资合作、投资入股等方式,发展特色产业、休闲旅游等新型业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46家,其中省级示范合作社11家、生态家庭牧场18家。圣泉湾生态体验区等4个生态观景点在省内外“吸粉出圈”,累计接待游客67.5万人次,实现收入1280余万元,辐射带动周边村集体和群众增收创收,形成以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聚焦“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推行农牧业“五化”改革,探索“支部带动、产业驱动、多方联动”有效路径,以“祁连山下好牧场,碧波荡漾青海湖”品牌建设,成立青湖农牧投资有限公司等5家国有公司,着力打造“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在省内外开设牛羊肉直营店18个,累计销售额1800余万元,成功实现藏羊“进京”。对全县历年建设的177个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进行摸底,以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为重点,按照“一村一策”要求,编制村级发展规划31个。制定《刚察县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实施细则》,界定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监管等内容,明确职能部门工作任务、资金保障等职责,以机制保障助推村集体经济增量提质。
来 源:县委组织部
撰 稿:祁拉旦
审 核:李朝臣
监 制:聂连其
总监制:李 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