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智慧种进乡土 让才华开出繁花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3日 消息来源:

乡土人才,指尖沾着泥土的芬芳,肩头扛着创新星火。他们一头扎进田间地头的厚重,一头牵起时代革新的脉动。乡村振兴的春风里,“老把式”的坚守如古树盘根,“新生代”的探索似新芽破土,二者交相辉映,在乡野间谱写出传承与突破的交响。然而,“身怀绝技却籍籍无名”的身份之惑、“独门手艺恐后继无人”的传承之愁、“技压群芳却囊中空空”的价值之困,仍像无形的枷锁,牵绊着这支队伍的向上生长。新时代的乡土人才培养,从来不该是纸面的口号,更需以破局之勇破解发展桎梏,以点睛之笔激活“流量密码”,让乡野微光汇聚成照亮乡村振兴之路的璀璨星河。

跳出“唯学历”藩篱,让乡土智慧挺直腰杆。玉树艺术匠人的黑陶制作,延续着“露天堆烧”的古法;热贡艺术匠人,凭指尖摩挲就能调配出百年不褪色的矿物颜料……这些扎根大地的智慧,虽无名校光环加持,却在岁月里沉淀出无可替代的价值。正因如此,发掘乡土人才更需坚守“发现一个、培养一个、储备一个”的初心,打破“唯学历、唯论文”的枷锁,迈开双腿踏遍田埂院落,在袅袅炊烟里寻访民间巧思;要广开言路倾听乡音民声,于寻常闲谈中捕捉智慧微光,让“土专家”“田秀才”凭实力崭露头角,建立建强乡村发展最鲜活、最珍贵的“本土智库”。

搭建“接地气”平台,让乡土绝技绽放光彩。现实中,不少乡土人才正深陷成长的迷雾,指尖流淌着千年技艺的艺人,因不懂市场浪潮的起伏,让心血之作在低价流转中黯淡了光华;田埂间摸索出养殖秘方的能手,因缺乏知识产权的意识,成果被随意效仿挪用;更有一些身怀绝艺的坚守者,在时代的角落无人问津,任凭老手艺在岁月的尘埃里凋零。破解此类困局亟须靶向施策,推进“订单式”培养,以“村民口碑的温度、产业振兴的力度、治理增效的深度”为标尺,量身定制成长课程;推广科技小院模式,用实践成果与技能证书替代刻板评价;组建“农创客导师团”,手把手传授农业新技术、电商直播、文化运营等领域的破壁之法,打通“从土到洋”的上升通道,让乡土经验与现代技术碰撞出创新火花。

激活“名利双收”机制,让乡土人才收获硕果。让养羊能手戴上“畜牧师”的桂冠,拉面师傅捧回“高级技师”的认证,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头衔,不仅让乡土人才在乡邻间挺直了腰杆,更点燃了他们参与乡村治理的滚烫热情。要以政策激励为“利”之基石,以荣誉赋予为“名”之羽翼,紧扣地域产业的脉搏,加强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的保驾护航,为乡土人才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设立农业生产、传统技艺、文化传承等多个类别奖项,定期报道乡土人才的先进事迹与成功经验,增强他们的荣誉感与成就感;搭建价值变现的桥梁,借电商流量、非遗市集等方式,让乡土特色产品增值,让老手艺成为“金手艺”。

当青海的晨雾漫过草原时,那些在牛群旁观察天象的牧民、在唐卡前研磨颜料的匠人、在田埂上琢磨良种的农人,正以大地为纸、以匠心为笔,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阔诗篇。雪山记得他们的坚守,江河见证他们的创新,而这片高原终将以更丰饶的姿态,回馈每一份扎根的力量。当乡土人才的光芒照亮每一寸乡野时,青海的乡村振兴之路,定会如昆仑山脉般绵延壮阔,在时代的长风里,扬起最动人的风帆。


来  源:县委组织部

撰  稿:丁  玲

审  核:李朝臣

监  制:马坤俊

总监制:李  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