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千年祭海:刚察非遗从“静态传承”到“沉浸式体验”的焕新之路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5日 消息来源:

刚察县,坐落于青海湖畔,因承载着千年非遗“青海湖祭海”而成为高原文化传承的重要坐标。近年来,以系统性保护、创新性发展为核心,持续加大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力度,让这一古老民俗在当代焕发出蓬勃生机,真正实现从“沉睡的遗产”到“活态的文化”的跨越。

“青海湖祭海”从唐代天宝年间(742年至756年)唐玄宗曾赐封西海神(西王母)为广润公遣使礼祭始。作为刚察县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祭海文化不仅是高原民族对自然的敬畏表达,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生态价值。为守护这份千年遗产,刚察县近年来构建起“系统性记录、数字化保存、精准化传承”的保护体系,通过梳理、记录、整理和研究祭海历史文献、仪式流程、传统技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项目传承人“一人一档”纪实卷等方式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动起来”,为千年祭海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如今的青海湖祭海,早已超越传统宗教民俗活动的范畴,发展为“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文旅体验”深度融合的综合载体,在守护传统内核的同时,以创新姿态适应时代需求。从参与规模来看,祭海活动参与人数稳定在3000人左右,涵盖当地信众、各地游客、文化研究者等多元群体,打破了“小众信仰”的局限;从经济价值来看,对应的祭海相关营业额约16万元,既为当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也让更多人通过“消费式体验”“参与式感受”走近祭海文化。

在生态保护与传统创新的结合上,对传统祭品进行了“绿色升级”,让“敬畏自然”的古老理念与“保护自然”的现代需求达成统一,同时减少传统祭品中可能影响生态的成分,实现仪式与生态的和谐共生。在文化传播与活化方面,通过举办“民间祭海活动”、推出祭海主题研学线路等方式,让祭海从“封闭的仪式”走向“开放的体验”。游客可在专业引导下,参与仪式环节中,在感受宗教民俗庄严感的同时,深入了解每一步流程的文化寓意。

以千年历史为轴,以完整仪式为脉,以多元价值为魂,青海湖祭海在刚察县的传承与发展中,既守护着“敬畏自然、祈福安康”的古老信仰,又以“数字化保护、生活化传承、产业化延伸”的时代方式,让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摆脱“静态保存”,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来    源:县政府办公室

撰 稿 人:刘昊燕 

审 核  人:陈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