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刚察】小信用托起大民生——刚察农商银行构建县域信用生态圈的破局之路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5日 消息来源:

“以前贷款要抵押、找担保,跑断腿还不一定能成;现在凭着信用评级星级,40万元贷款1个多小时就到账,购买牛羊及饲料再也不用愁了!”谈及贷款体验的变化,刚察县沙柳河镇牛羊养殖户李智才让的话语里满是感慨。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刚察农商银行深耕县域信用体系建设、构建特色信用生态圈的生动实践。如今,在高原海滨藏城刚察县这片土地上,“信用”已成为连接金融与民生的坚实桥梁,其中,农牧户信用贷款不良率0.16%的亮眼数据,便是刚察农商银行这条“破局之路”走得坚实高效的最好印证。

精准破题:直击县域信用“痛点”

县域是民生保障的“主战场”,农牧户、小微企业是支撑县域经济的“主力军”,但“融资难、融资贵”是长期制约其发展的“老大难”。核心症结在于信用信息不对称——农牧户信用记录零散,小微企业缺乏规范财务数据,银行难以精准判断信用状况,只能“不敢贷、慎贷”。

面对这一困境,刚察农商银行主动承担起地方金融机构的责任,将信用体系建设作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不同于大型银行的标准化模式,刚察农商银行立足县域实际,摒弃“唯担保、唯抵押”的传统评估逻辑,走出了一条“接地气、贴民生”的信用建设路径。

深耕细作:构建全链条信用生态

信用建设,数据是基础。面对农牧民生活习性居住分散、语言沟通障碍等实际情况,刚察农商行强化政银联动,率先聘任31个行政村村干部为双基联动挂职副行长,由挂职副行长凭借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全程参与信用评级全过程。在挂职副行长的大力协助下,由行长、客户经理、村“两委”干部、农户代表组成的信用评定小组“如虎添翼”,顺利高效开展“零距离”信息采集,采集内容不仅包括农牧户的家庭人口、种植养殖规模、收入情况等基础信息,还创新性纳入个人人品、嗜好、日常表现、社会知名度、社会职务、社会影响力等“软信用”指标,形成了涵盖10余类、40余项指标、覆盖8165户农牧户、覆盖率达100%的“信用评级档案”。

图片

图为2025年3月30日,刚察农商银行营业部负责人到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上门服务,为老年人上门重置社保卡密码。

信用体系,产品是“拳头”。刚察农商银行因地制宜创新推出了定制款信贷产品——星级惠民贷,将信用等级划分为“一星至十星”十个档次,农牧户依据不同星级可获得不同的授信额度。最初1星级信用户可获得1万元的纯信用贷款,10星级信用户可获得10万元,随着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不断发展和进步,信用额度也逐步提升,目前最高已提升至40万元。这种“评级跟着信用走、服务跟着评级走”的模式,让“守信者得实惠”的导向愈发清晰。

信用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民生改善上。刚察农商银行以信用为纽带推出的“星级惠民贷”“十星级个体工商户贷款”“乡村振兴新农信用贷”等特色产品,针对农牧户生产周期特点,创新“按季结息”“按年结息”的灵活还款方式;依托线上平台,打造“手机银行+小程序”双渠道放款模式,实现“足不出户、秒批秒贷”。同时,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对守信主体在贷款审批、利率优惠、增值服务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对失信主体依法依规限制信贷服务,引导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

亮眼答卷:小信用托起大民生

如今,刚察农商银行的信用体系建设已结出累累硕果:累计评定农牧户信用户8165户,评级授信实现全覆盖;评定信用村27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87.1%;评定信用乡(镇)5个,占全县乡(镇)总数100%;授信余额6.8亿元,户均授信额达10万元。最引人注目的是,农牧户信用贷款不良率始终稳定在0.1%的极低水平,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数据的背后,是精准的信用评级、有效的风险管控,更是农牧户“珍视信用、守信履约”的自觉行动。

图片

图为2025年9月10日刚察县哈尔盖镇农牧民秋收的场景。

信用“活水”的持续注入,让县域民生焕发出新活力。截至目前,刚察农商银行已累计发放农牧户信用贷款超50亿元,帮助2万余户农牧户扩大种植养殖规模、发展特色产业;累计发放小微企业信用贷款1亿元,带动就业超500人。曾经的“融资难”变成了“融资易”,曾经的“不敢投”变成了“大胆干”,信用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农牧户的“致富钱”、小微企业的“发展力”。


来  源:新华网

监  制:马坤俊

总监制:李  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