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以“建设新环湖,创造新生活”为主题的环青海湖七县天峻、共和、湟源、祁连、海晏、门源、刚察合作交流年会在海滨藏城刚察举行,七县委书记张绍军、刘大业、蔡成勇、陈强、马健、、公保扎西,县长杨有智、华旦、胡良云、龙永胜、多杰、马应寿、晁世海悉数到场并签署合作交流框架协议。他们不属于哪一个州,他们也不只属于哪一个市,但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让环湖七县的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他们将分享彼此智慧,深化友好合作,共同构建合作与发展的新格局,携手打造相邻县域合作的典范,努力推进环湖地区经济社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刚察县因史称“环海人族”藏族首领部落“刚察族”而得名,于1953年建政,199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是承接青海省环湖体育圈、旅游圈、文化圈和生态圈的重要连接点,全县平均海拔在3300米—3800米。
近年来,刚察县把谋发展与惠民生、扩总量与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农牧业、工业、城镇旅游业为主的“三大经济板块”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速文化事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未来,刚察县将继续抓好热水煤炭产业园建设,不断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抓好农业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抓好文化旅游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抓好项目建设,切实增加发展后劲;抓好民生工程,增加居民幸福指数;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抓好社会管理创新改革,强化社会和谐稳定,全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环湖地区实现经济循环、生态文明、民族团结先行区贡献力量。
近年来,湟源县以“建成全省农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县、文化旅游名县和湟水河上游生态建设重点县”为奋斗目标,抢抓机遇,奋力拼搏,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75.15元。
一直以来,湟源县坚持农业稳县,全县牧草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2万亩,在28个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搬迁农户1040户,走出了一条“三集中”模式成功之路,在全省树立了典型。坚持以文旅兴县,以“构建三大文化旅游板”、“塑造一个品牌”、“打造两张名片”、“建设三个基地”为重点,精心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充分挖掘民俗文化资源,成功举办了丹噶尔民俗文化旅游节、三江源国际摄影节、昆仑文化与西王母神话国际学术论坛、中华母亲节暨王母故里祭拜大典等大型民俗旅游活动。同时,坚持生态立县,当前,苗木产业已成为湟源农民的“绿色银行”。坚持教育惠民,2011年,在全省率先启动“校车工程”,通过一系列措施,千方百计从根本上改善学前教育基础条件,让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共和:高原东门青藏咽喉
共和县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3200米,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全县辖4镇7乡99个行政村,14个社区居委会。
共和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青藏咽喉”之称,位于青海湖之南。
近年来,共和县委、县政府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切实加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两大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现代农牧业两大产业,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两大进程,不断挖掘旅游业和新型能源两大潜力,高度关注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两大重点,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该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7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05元。
一直以来,共和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坚持保护发展并重,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环湖地区的生态得到有效改善。强力推进环湖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投资1.29亿元实施倒淌河、江西沟等地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成效显著。依法保护环湖野生动物。认真贯彻落实《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依法对青海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建设,为鸟类提供了比较好的栖息地。认真落实封湖育鱼各项措施,从而使环湖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
祁连:东方瑞士人间天境
祁连因地处世界名山——祁连山南麓中端而得名,有“天境祁连”、“东方瑞士”等美誉,是古丝绸南路的必经之地,也是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有“青海北大门”之称。
祁连平均海拔3169米,辖4乡3镇45个行政村,有汉、藏、回、蒙、撒拉等15个民族。祁连风光壮美,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为“中国的乌拉尔”、“天然聚宝盆”。
近年来,祁连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不断探索欠发达地区践行科学发展的成功之路,初步破解了制约发展的一些难题。探索出了保护生态与资源开发“双赢”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提出了“以建设规模选厂促进矿产资源整合,以矿产资源整合促进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并率先实施了矿产资源整合工作。探索出畜牧业加快发展的路子。坚持以转变生产经济方式为核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推进集约化经营为突破口,以强化生产基地和提高科技水平为手段,探索走出一条以生态化、集约化、产业化、良种化、特色化、科技化为方向和重点的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新路子。探索出发展高原生态旅游的路子。祁连最大的特点是原生态,具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全县紧紧抓住全省“一圈三线”中祁连列为“北线”风光之旅等机遇,抓基础、打品牌、树形象、生态旅游发展态势良好。探索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子。以创建“卫生园林城镇”,打造“适宜人居、适宜发展、适宜创业”的“三宜城镇”为奋斗目标,高起点规划,多渠道融资,高标准建设,城乡面貌发生巨变。
门源:金色牧场油菜花海
门源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祁连山系东端,东北与甘肃省天祝、肃南、山丹县接壤,南接大通、西与祁连、海晏毗邻,是“丝绸之路”的辅道。
门源县辖4镇8乡109个行政村,有回、汉、藏、蒙等22个民族,全县15.52万人。
门源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县。县内农牧资源独具特色,辖区耕地面积60万亩,是全省最大商品油料基地和藏区青稞制种基地。境内各类草场686.4万亩,存栏各类牲畜56万头,是省现代高效畜牧业示范基地和牛羊育肥贩运基地。县内旅游资源丰富,西部是祁连山金牧场和环青海湖海拔最高的雪峰岗什卡,中部是百里油菜花海,东部是仙米国家森林公园。
2011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27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46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6099元。近几年,该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几大亮点:一是农牧业经济持续发展,农牧业集约化经营实现全覆盖。二是工业经济平衡,今年上半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2.86亿元。三是旅游产业势头强劲。成功举办了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爱之旅”婚纱摄影等活动,举办了我国首次高海拔滑雪登山等活动。全县年接待游客量已经突破100万人次,收入达到1.4亿元。四是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去年完成项目投资16.29亿元,今年,将安排重大项目257项,总投资达到62.4亿元。五是民生水平显著提升。六是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明显。七是党建工作开创新局面。
海晏:湟水之源生态屏障
海晏县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县。全县海拔3000米以上,辖4乡2镇29个行政村,总人口3.56万人。
海晏处于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区,是我省重要河流——湟水河的发源地,是省会西宁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境内青海湖、沙岛、金银滩草原、热水温泉、水峡森林等自然景观,西汉三角城遗址、中国第一个原子弹、氢弹研制基地等人文景观富集,旅游资源丰富。2011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6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85元。
近年来,该县积极抓发展、调结构、育产业,全县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农牧业整体效益逐步提升,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日新月异。全县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扎实推进,建成农牧民专业合作社81个,建成规模养殖小区6个,全县58%的农牧户参与到集约化经营当中。全县第二三产业后劲持续增强,工业增加值从2007年4900万元增加到2011年7.2亿元。几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9514万元,建成了青海湖沙岛、达玉民俗村等旅游景点,去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实施旅游收入1.32亿元。近几年,全县坚持以城镇化为带动,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农牧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天峻:高原九寨中国煤海
天峻县地处青海湖西部,祁连南麓,柴达木盆地东部,是海西的东大门。2011年,天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7亿元,牧民人均纯收入7819元。
天峻辖3镇7乡62个行政村,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天峻以藏族为主,多民族聚居。自古天峻就以辽阔而美丽的天然牧场著称,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2010年,天峻神湖之源风景区被评为国家3A景区。县内有鲁茫沟-舟群神山-天峻沟-木里肖合力雪山,以草原文化、民族文化为内涵的精品旅游线路。离县城55公里处的秀龙沟,被众多游客称为“青藏高原的小九寨沟”。
“天峻”藏语中意为“高入云霄的圣洁白山”,距县城150公里的木里地区已探明煤储量33亿吨,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煤海,具有低灰、低硫、低磷、高热量等特点,属优质焦煤类。2009年木里地区永久冻土层成功钻获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又一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十二五”期间,天峻县将围绕木里煤炭资源深度开发,提升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环境保护水平,带动物流等相关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成青海省重要的现代化煤炭生产和仓储转运基地、新牧区建设示范区和生态畜牧业发展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