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察县游牧民定居小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五个明显”效果
刚察县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尽量集中”的原则,在县城及乡镇所在地建设游牧民集中定居小区33个。为确保农牧民群众在定居小区住得进、住得好、住得稳,县委、县政府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在总结全县社会管理创新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将社区管理模式引入到游牧民定居小区当中,并取得“五个明显”的工作成效。
一是农牧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加大对游牧民定居示范小区生活环境的改善力度,在4个示范型小区共设置12项建设标准,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对小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建设,让小区居民获得较为便利的用电、用水、出行等生活条件。同时,游牧民定居后享受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社会救助福利服务六项服务保障,切实从制度层面上确保迁移牧民搬的进、住的稳、基本生活有保障,为游牧民群众向现代生活迈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农牧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明显进步。针对各定居小区农牧民群众知识层次、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小区管理员通过手把手地对农牧民进行家务整理、饮食烹饪、科学理财、人际交往、改善收入支出结构等城镇居家生活能力的培训,引导和帮助农牧民群众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切实改变农牧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促进思想观念明显进步,从而加快传统农牧民向新型农牧民的转化过程。
三是农牧民增收渠道明显拓宽。按照培育后续产业的理念和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借助县贫困农牧民培训中心等培训载体,有针对性、有组织性的对定居群众进行劳务用工、专业技术等方面的培训,着重开展牛羊育肥、建筑技术、餐饮服务、唐卡制作、石刻技艺、民族歌舞表演等实用技术培训,使从草场中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具备了进城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技能。同时,强化与企业、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的对接,达到就近、就地转移劳动力的目标,使定居群众在开展集约化经营获得土地流转收益的同时,通过务工拥有一份相对稳定工作,切实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提高广大定居群众融入城镇新生活的后续发展能力。
四是农牧民业余文化生活明显丰富。按照“一区一品牌、一区一特色”的培育标准,在12个标准化示范小区内配建200平方米以上的休闲娱乐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室,配足配齐体育活动设施和文化书籍,为游牧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有效平台。同时,组建了由50名游牧民定居小区中老年妇女组成的锅庄舞表演队,在早晚闲暇之余,借助县文化活动广场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锅庄表演活动,进一步提高定居群众参与业余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断丰富小区文化生活。
五是农牧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明显提高。制定示范小区相关管理制度,通过教育引导、树立典型,努力培养定居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使其自觉行动起来,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改变原有的生活陋习,养成讲求公德,规范礼仪,崇尚文明的良好生活习惯,自觉维护和爱护生活环境。同时,根据定居群众的特长,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组建小区义务信息联络员、巡逻员、环境卫生监督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等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定居群众在小区卫生督导、调处纠纷等方面的自治自理作用,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新机制,切实提高牧民群众对“社区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