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察县扎实推进游牧民定居小区社会管理创新贫困农牧民培训工作
为切实提高农牧民的劳动技能和生活技能水平,加快新农村、新牧区步伐,促进城乡一体化。刚察县立足实际,把劳动技能和生活技能培训作为造就新型农牧民的重要渠道,开办贫困农牧民培训中心,有效整合各类农牧民培训项目及资金,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突出培训的实用性,系统性、针对性,确保培训工作取得成效。
一、培训中心基本情况。贫困农牧民培训中心成立于2012年5月,中心占地面积6240平方米,建设面积1171平方米,目前共有培训班14个,开设培训课程18门,设置校外培训点6处。同时,制定完善培训中心机构示意图、培训计划、管理制度、培训制度、学员守则等展板、制度并已全部上墙。
二、培训对象。把定居县城农牧民群众作为培训重点对象,提高群众致富技能,增加收入。同时,把培训工作与扶贫开发等工作有机结合,按照“培训一人扶持一户”的原则,积极招录农牧业村贫困农牧民、失地农牧民、初中、高中毕业生等人员参加培训,确保亟待培训人员接受技能培训。
三、培训中心课程设置。为了更好的举办好培训班,中心把农牧民群众受教育文化程度作为设置班级的理论参考,从不同的方面设置课程以满足农牧民群众的需求。培训班分为初级培训班、中级培训班和高级培训班。初级培训班4个培训内容,中级培训班10个培训内容,高级培训班6个培训内容。高级培训班与省内外职业学校委培或者和有关单位合作培训。一是围绕农牧民群众日常生活开展理财、家务料理、衣物清洗、家用电器使用常识等初级培训班,不断提高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日常生活水平。二是围绕民族手工业发展,重点开设石刻、唐卡制作、缝纫裁剪等培养具有一技之长农牧民的培训课程,壮大民族手工业产品品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升竞争力,实现稳定就业。三是围绕建筑业重点开展泥瓦工等培训课程,进一步提高群众就业率。四是围绕旅游业和服务业发展,开展炒菜、面食、酒店服务、民族舞蹈等服务及经营人才培训。同时,由县教育局牵头,开展扫盲识字班,切实提高农牧民群众文化水平。
四、培训方式。一是紧紧围绕市场需求,牢牢把握“培训一批,就业一批”的原则,密切结合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实际,以增加农牧民群众的收入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导向,总体上按照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方法,主要采取集中理论培训和现场指导操作相结合,典型引路和以点带面相结合,确保培训取得成效。二是培训结束后,大部分培训人员能够以一技之长从事二三产业。餐饮培训人员通过培训,自己开设面食、餐饮店,并以餐饮车的形式在小区门口出售快餐,不但方便了群众,而且增加了收入;唐卡制作、石刻、缝纫裁剪、泥瓦工等培训人员通过培训,提高了自己的技能,拓宽了就业渠道,为致富增收开辟了新的道路。真正实现了培训成果“两个检验”即市场检验和就业检验。
截至目前,贫困农牧民培训中心已成功开办13期培训班,参加培训人员626人次,其中:家庭理财培训30人;家务料理培训班培训20人;家电实用培训班培训35人;洗衣培训班25人;菜肴烹饪培训班培训20人;面点培训班培训20人;蔬菜培训班培训144人;标本制作培训班培训20人;石雕培训班培训35人;唐卡培训班培训20人;泥瓦工培训班培训109人;驾驶员培训班培训100人;挖掘机培训班培训48人;累计168人实现转移就业,就业率达60%,累计解决贫困农牧民温饱问题560人。已经培训的学员档案整理完毕,正在办2个培训班,未办的5个培训班按培训计划进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