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察县社会管理创新呈现五大亮点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07日 消息来源:刚察县县委办公室

刚察县以解决游牧民定居标准化示范小区社会管理工作“怎么建设、怎么管理、怎么服务”为抓手,以提升定居游牧民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强化责任意识,努力在总结管理新规律、创新新机制、探索新模式、解决新问题上下功夫,深入抓点、全面抓片、重点抓特色,全县社会管理创新呈现五个亮点。

健全网格组织,在工作机制创新上显亮点。充分发挥小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服务作用,建立健全以党小组为龙头的小区自治组织,明确了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好”党组织标准和政治素质好、工业业绩好、服务群众好、履行业务好、思想作风好的“五好”党员标准,成立了5个党员特色服务队(即“维稳服务队、文化服务队、宣教服务队、便民服务队、卫生服务队),就近服务定居群众。同时,将小区内的房屋、道路、路灯、垃圾处理点、文化活动广场等基础设施统一编号,制作平面示意图,拓宽党组织工作的覆盖面,最终实现学习活动在网格、奉献服务在网格、作用发挥在网格的社会管理创新新格局。

建立服务网格,在管理机制创新上显亮点。按照“属地管理、分步实施”的原则,将小区的人、地、物、情、事全部纳入村(居)网格中,以横到边、纵到底的网格为基础单元,分层设置、创新模式,将小区内居住人口详细分类、建档立卡,并设立了集宣传学习、综治维稳、便民代办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服务工作室,将各部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前移,以服务室为平台,实行一体化办公,一条龙服务,推行“六个一”工作法(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杯热水、一把椅子、只进一个门、不多跑一趟),切实形成了管理无空隙、服务零距离的村(居)网格+小区服务管理新模式。

拓宽服务内涵,在服务机制创新上显亮点。聘用的64名大学生游牧民定居小区管理员以“三活、四清、四百家”为服务要素,(三活:小区活户籍、活地图、活档案;四清:家庭情况清、人口类别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四百家: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使其真正成为党委、政府联系农牧民群众的代言人。积极与县贫困农牧民培训中心协调,对定居群众进行藏餐烹饪、玛尼石刻、刺绣等劳动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定居群众融入城镇化新生活的后续发展能力,并强化与企业、中介组织的对接,达到就近转移劳动力的目标。

强化民生保障,在群众安居乐业机制创新上显亮点。在实施游牧民定居标准化示范工程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严格执行“四项优惠、六项保障”政策,即对搬迁牧户实行“承包地、宅基地、草场、计划生育”四项优惠机制不变,确保群众切身利益不受损失。同时,将迁移牧民纳入城镇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社会救助等体系,从制度层面上确保迁移牧民搬得起、稳得住、基本生活有保障。

培育小区文化,在群众精神文化机制创新上显亮点。按照“一区一品牌、一区一特色”的培育标准,在各示范小区内配建200平方米以上的休闲娱乐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室,配足配齐体育活动设施和文化书籍,为游牧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有效平台。组建了由50名游牧民定居小区中老年妇女组成的锅庄舞表演队,在早晚闲暇之余,借助县文化活动广场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锅庄表演活动,使小区文化建设实现了“三个贴近”(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提高了定居群众参与小区管理的积极性。同时,在小区内广泛开展法制宣传、重点帮扶、感恩铭恩以及幸福小区创建等活动,为构建宜人、宜居、宜业幸福小区提供良好的文化支撑。 

撰稿:张友军  编辑:秦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