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刚察游牧民定居记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7日 消息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西宁10月26日电 (记者 庞书纬)深秋的青藏高原寒气袭人,然而当记者走进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的藏族牧民扎宝家中时,暖意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雕刻精美的藏式家具以及功能齐全的各式家电。见有客人来,主人笑盈盈地端上一碗酥油茶。

  “这房子我自己连装修才花了不到3万元。老母亲第一次搬进来的时候,甚至不相信这房子是我们自己的,还以为进了别人家呢。”扎宝笑着说道。

  今年48岁的扎宝原先一家人住在土坯房里。“那房子又矮又破,冬天生两个炉子还冷,夏天一下雨就漏,厨房就是在门口搭个灶,更别说卫生间了。”扎宝边说边指给记者看原先土坯房的照片。

  刚察县毗邻青海湖北岸,人口仅4.5万,居民过去多以游牧为生。2009年青海开始推行游牧民定居工程,使刚察1万多游牧民结束了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开始书写属于他们的“小城故事”。而在青海全省,据保守估计至少有30万牧区群众从游牧民定居工程中直接获益。

  为了让游牧民能尽快适应定居后的新生活,刚察县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综合服务团队进入社区。“我们手把手教他们用电器、去银行存取款,每月还根据各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帮他们制订理财计划。”圣湖佳苑小区志愿者赵宝香说。

  家住河东小区的71岁“五保户”老人关却卓玛告诉记者,三个月前她半夜阑尾炎发作,是小区的大学生志愿者背着她赶到医院。手术和恢复用了一个多月,5名女大学生志愿者就轮流陪护了一个多月。如今关却卓玛老人的膝下,多了五个可爱的“女儿”。

  “游牧民不仅要搬得出,还要住得稳、能发展,因此我们先保证游牧民草场承包经营权不变,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牧业合作社建设。”刚察县县长晁世海说。

  在位于泉吉乡年乃索麻村俗称“冬窝子”的冬季放牧点,这里已看不到牧羊少年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封闭式羊圈。“我们去年开始搞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大家按牛羊数量和草场面积入股,由合作社安排经验丰富的人养牛养羊,大家到年底分红。”合作社负责人扎西东珠说。

  青海牧区有句俗话:“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指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大规模疫病,牲畜常常大量死亡,牧民由此致贫、返贫。“现在入股的牧民不用担心了。”扎西东珠说,“合作社建立后,我们给牛羊上了保险,保险费每只羊九毛,每头牛六块,牧民彻底吃了定心丸。”

  “现在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继续从事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另一些经过培训开始从事其他产业,特别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晁世海说。

  在刚察县牧民培训中心,记者看到这里的藏餐烹饪、玛尼石刻、唐卡制作、藏绣制作等培训班报名十分踊跃,原本能容纳20多人的教室常常挤进30多人。38岁的藏族妇女永吉才仁告诉记者,现在她丈夫在“冬窝子”当饲养员,她带着女儿住在县城的瓦颜新宅小区。“我上半年在中心学了玛尼石刻,现在每个月靠订单能收入两千多,我和老公一年收入加起来有五万元,比原先放牧多一倍。”永吉才仁说。

  培训中心教员德格卓玛告诉记者,中心成立半年多来,已培训定居群众780多人次,其中三分之二以上已实现转移就业。

  参访最后,永吉才仁向记者说出了她的心愿:“我和老公都没啥文化,定居以后,娃娃上学方便多了,要让她把书读好,我们好好攒钱,以后还要供大学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