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目标”引领刚察县游牧民定居社会管理工作稳步推进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2日 消息来源:刚察县县委办公室

近年来,刚察县在游牧民定居社会管理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思路,紧紧围绕“搬得出、住得稳、能发展、促和谐、更幸福”的五大目标任务,认真研究分析,强化工作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
积极创造条件,保证游牧民群众“搬得出”。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集中为主”和生产区、生活区适度分离的原则,将游牧民定居小区按照4个示范型、8个标准型和21个推进型不同标准,投入资金2.07亿元(其中财政投入建房资金1.18亿元,整合农牧、建设、水利等基础设施配套项目资金3522万元,群众自筹5385.6万元),全力推进游牧民定居小区建设。同时,认真做好转户申请代办服务工作,做到了“社区代理、集中审批、限时办结”,切实解决牧民群众“裸身”进城的问题。
创新服务管理,保证定居群众“住得稳”。坚持重服务、强管理,不断创新工作模式,组建了“三个团队”,开展组团式服务。组建小区党小组核心领导团队,做好组织群众、教育群众、联系群众的各项工作,全方位、多渠道加强与小区群众的沟通协调,让群众了解掌握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和社会动态等,引导大家团结和睦、共谋发展;组建大学生综合服务管理团队,承担小区“活户籍、活地图、活档案”、“家庭情况清、人口类别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服务管理职能;组建小区自律自治团队,推进社情民意收集、信息简报反馈、卫生督导检查、矛盾纠纷调处等各项工作,逐步形成了定居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新机制。同时,建立了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将每个定居小区矛盾纠纷、安全隐患、治安管理、实有人口、孤老病残、计划生育、就业培训、重点人群等8项内容纳入信息数据管理,定居小区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促进创业就业,保证定居群众“能发展”。坚持“转移游牧民、减少游牧民、富裕游牧民”的理念,千方百计保证定居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充分依托热水煤炭工业园区、县畜产品加工园区、牧草加工基地、海滨藏城餐饮宾馆等旅游服务区用工需求较大的实际,强化与用工企业、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沟通对接,引导群众开设小卖部、藏家宾馆等服务项目,实现了就近、就地转移劳动力。同时,成立思想政治培训中心和贫困农牧民技能培训中心,使定居群众的传统思想得到转变,就业技能得到提升,今年以来,定居小区共转移剩余劳动力988人,实现劳务收入287万元
提升文明水准,保证定居群众“促和谐”。加强定居小区文体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各定居小区配建了200平方米以上的休闲娱乐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并配套了相关设施,组建了小区居民锅庄舞表演队,丰富了定居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制定了定居小区公约,逐步形成了“与邻为善、互助友爱、明礼诚信、和睦共处”的社会氛围,形成了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道德风尚;依托服务团队,依靠群众力量,扎实开展平安小区、文明小区、和谐小区、民族团结进步小区等创建活动,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形成了共同参与、共建和谐、共享和乐的良好氛围。
办好惠民实事,保证定居群众“更幸福”。坚持民生优先不动摇,注重善待群众、关爱群众、服务群众,努力让定居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创新服务模式,在各定居小区配建了综合服务管理用房,适时组织开展便民服务、物业管理、文化娱乐等活动。在县、乡镇设立了便民服务大厅,为群众提供快捷便利的“一站式”服务。同时,我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聘用102名保洁员进入各小区开展保洁服务,营造了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目前,定居群众在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社会救助、福利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了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撰稿:张友军 编辑:秦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