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察县游牧民定居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实现常态化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2日
消息来源:刚察县县委办公室
近年来,刚察县在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中,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与定居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省、州、县三级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要求,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通过推出五项举措,使全县游牧民定居社会管理工作初步形成规范,走上常态化发展的道路。
一是打造“三支团队”。针对定居小区牧民群众来自不同乡镇、村社的实际,在各定居小区及时组建了小区党小组核心领导团队、大学生综合服务管理团队、小区自律自治团队。大学生综合服务管理团队主要围绕户籍、社保、计生、宣传、培训等工作开展“手把手、心贴心”和“传、帮、带、聚”四位一体的特色服务,是小区服务管理的主体。党小组核心领导团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全方位、多渠道宣传政策法规,激发定居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小区自律自治团队广泛开展治安联防、矛盾纠纷调解、环境卫生监督等群防群治工作,促进定居牧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二是建立服务平台。在社区建立综合服务大厅,在小区建立综合服务站,整合民政、司法、治安、计生、社保等基层资源力量,为群众提供集中化的一站式服务。推行网格化管理,科学合理划分网格,从公安、司法、城管等部门抽调兼职工作人员充实到各小区管理网格中,定格定人定责,明确管理服务内容、对象、类别,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服务管理台账,使网格服务管理内容更趋合理、更加规范。初步建立了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将人、地、事、物、情、组织等8项基本社会管理内容纳入信息数据管理,摸清底数、掌握基本,提高了社会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三是强化教育引导。成立了思想政治培训中心,从转变定居群众思想观念入手开展教育,帮助群众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效益意识。制定了定居群众培训大纲,从居家理财、家电使用、饮食烹调等方面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帮助,教育、引导、培育游牧民树立过好城镇生活的理念,使他们掌握新的生活知识、能力和方法,便于更好更快地融入现代城镇生活。
四是加强技能培训。成立贫困农牧民培训中心,投入资金40万元配备了各类培训器材,免费对定居群众进行牛羊育肥、建筑技术、餐饮服务、唐卡制作、石刻技艺、民族歌舞、汽车驾驶、家电修理等22个门类的实用技术培训。同时,按照“培训一人、扶持一户”的原则,为群众提供政策层面的帮助扶持,截至目前,已经举办培训班18期,培训游牧民定居群众778人次,通过培训实现转移就业283人,拓宽了定居群众增收致富的门路和渠道。
五是发展后续产业。在建设定居小区时,同步考虑小区后续产业发展,为每个定居小区配建暖棚、畜圈等三产设施,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畜产品加工企业引入定居小区,结合推进畜牧业集约化经营、实行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等,引导定居群众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舍饲养殖、饲草料种植加工、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等特色产业,定居群众增收渠道更加多元。
撰稿:张友军 编辑:秦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