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察县“双语”教育教学成效及存在的困难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6日 消息来源:刚察县县委办公室

《青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后,该县高度重视民族双语教育工作,遵循双语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成长规律,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建议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符合地区特点和群众需求的“双语”办学模式。即除开设汉语文外,其它课程均用民族语文授课的“一模式”和除开设民族语文外,其它课程均用汉语文授课的“二模式”。民族中学两种模式并存,民族完小均属“二模式”。目前,全县6所中小学中,双语教学的民族中小学5所,其中民族初级中学一所,民族完小4所,占全县中小学总数的83.3%;兼通民汉双语教学的教师52 名,占民族中小学教师总数27 %;双语教学学校中小学生4033人,占全县中小学学生总数的76%。
一是在民族学校积极推行“一类模式为主,两类模式并存”的双语教学模式。二是通过强化 “识字”和汉语会话训练活动,加强学生汉语文教学,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汉语言应用和交流能力。三是为进一步深化双语教学,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努力创设双语环境,营造“双语”氛围。各学校努力添置课外读物,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双语”学习资源,提高了学生双语学习的实效性。四是结合“帮扶结对”、“手拉手”教学交流工作的有利时机,各学校与青海师大、青海民大、西宁市城西区相关学校、海南州贵南县、共和县之间教学教研的交流,通过校际间“同课异构”“一课多轮”等有效教学教研方式,以此来规范我县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行为。
双语师资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影响民族教育教学的一个“瓶颈”问题。该县把培养藏汉双语兼通的师资当做实施双语教学乃至整个藏族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一抓充实(充实教师绝对数量);二抓配套(尽力补足各专业、各学科教师);三抓提高(现有教师知识更新和能力的提高);四抓稳定(防止双语教师流失)。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对教师进行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班主任工作等方面培训的同时,聘请外地“双语”教学专家、教授对“双语”教师进行集中培训,通过多渠道强化“双语”教学的理念。在教师编制紧缺的情况下,为县民族初级中学面向全省招聘“双语”专业教师10名,并对新聘“双语”教师进行了岗前专业培训,从而提高了教学技术能力。
在积极开展“双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注重展示学生个性、发挥专长,开展了射箭摔跤、民族弹唱、唐卡制作等民族和地方特色突出的兴趣小组活动,将“双语”教育寓教于乐。已累计为省、州文体团体输出人才34名。同时,将思政工作和维护学校稳定相结合,先后建立党支部6个、团委1个、团总支1个,团支部29个落实了思想政治工作经费50余万元。
该县在“双语”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但仍存在师资不足、教材不够丰富等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教师总量少。核定为中小学教师编制396名,目前在册教职工数为352人。由于教师总量少,一名教师往往兼任多个学科,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影响教学质量。建议加大对学校在编制数量上的倾斜,引进教师,缓解教师的紧缺状况。
二是专业结构不合理。缺少政治、历史、地理、生物、计算机等课程“双语”专业教师。建议在尽快配备紧缺“双语”专业教师的同时,对现有教师进行转岗培训。
三是“双语”教材的辅助资料征订困难。缺少相关“双语”教育信息网站。建议组织编写和制作符合地区实际的“双语”教学辅助资料和教学媒体资料。
 撰稿:陈胤文 编辑:秦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