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 > 按主题分类 > 农业、林业、水利
刚察县人民政府
批转刚察县2013年度畜种畜群结构优化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8日
消息来源:刚察县人民政府
各乡(镇)人民政府、黄玉农场、县政府各部门:
刚察县科技农牧扶贫开发局拟定的《刚察县2013年度畜种畜群结构优化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按方案要求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一三年六月三日
刚察县2013年度畜种畜群结构优化实施方案
为加快优良品种繁育推广力度,努力提高良种覆盖面,提升白藏羊和高原牦牛畜群整体生产性能,优化畜种畜群结构,加快良种化进程,依据《海北州畜种畜群管理办法》、《海北州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等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刚察县畜群结构优化实施规划。
一、充分认识畜群结构优化的重要意义
大力开展藏羊本品种选育和牦牛提纯复壮工程,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是增加农牧民收入,走高效、现代、生态畜牧业的主要举措,特别是加强刚察县白藏羊和高原牦牛等优良畜种遗传资源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规范种畜生产经营和管理,大力发展优良品质畜牧业,打造现代畜牧强县,强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循环经济区建设,是落实省委“两新”目标、“三区”战略,州委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县加快推进以“一个园区、六大基地”为主的生态畜牧业循环经济区建设,大力实施以良种繁育基地为依托的品质畜牧业战略,不断加大优良牲畜品种繁育推广力度,2012年繁育基地拥有藏羊养殖核心群40户,共有能繁母羊8000只,后备母羊2000只,示范带动周边农牧民自觉参与藏羊良种选育达60余户,向本县各乡镇及县外(尖扎县)推广优秀种公羔羊1500只。牦牛核心群30户,共有适龄母牦牛1500头,后备母牦牛900头,示范带动周边农牧民自觉参与高原牦牛良种选育达20余户,向本县各乡镇及县外(尖扎县)推广优秀种公牦牛300头,40户藏羊养殖核心户享受国家良补资金111万元,户均受益2.75万元,30户牦牛核心户享受国家良补资金60万元,户均受益2万元,有力促进了全县藏羊、牦牛品种优势和生产区域优势的凸现。但当前我县绝大多数农牧民群众对藏羊本品种选育缺乏科学认识,主动参与选育的积极性不高,在种公羊选留上基本随个人嗜好,只顾个人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眼光和整体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地群众只追求产肉性能,忽略了肉、毛、皮品质因素,从而制约了白藏羊畜群结构优化的推进进度。因此,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优化畜群结构,全面实施“刚察县青海湖牦牛”、“刚察县青海湖藏羊”品牌战略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为全县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作出更大贡献。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品牌”为发展方向,以实施品质畜牧业战略为突破口,以生态畜牧业循环经济区建设为目标,以工业化的理念推动发展畜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牢固树立“走品牌战略调畜种结构,提升畜牧业综合效益”的发展理念,坚持质量与效益并重、发展与保护同步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调整优化畜种结构,逐步实现品种优良化、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全面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三、目标任务
确定吉尔孟乡良种繁育基地为良种选育区,在巩固良种繁育基地现有繁育成果(40户藏羊核心群、30户牦牛核心群)基础上,将核心群选育面扩大至吉尔孟乡秀脑休麻村、秀脑贡麻村、环仓贡麻村和日芒村,使吉尔孟乡四个牧业村全面开展藏羊本品种选育和牦牛提纯复壮工程,增加基地藏羊、牦牛核心群数量,为全县乃至全省农牧区提供优质种畜打好基础。
2013年良种繁育基地藏系羊核心群新增20户,其中能繁母羊达到2000只,后备母羊达到1200只,优良种公羊160只;新增牦牛核心户10户,其中适龄母牦牛600头,后备母牦牛200头,优良种公牦牛50头。
2014年良种繁育基地藏系羊核心群新增30户,其中能繁母羊达到3000只,后备母羊达到1800只,优良种公羊240只;新增牦牛核心户10户,其中适龄母牦牛600头,后备母牦牛200头,优良种公牦牛50头。
2015年通过优化畜种畜群结构(十二五末),力争使刚察县良种繁育基地种公羊一级率达到90%以上、母羊一级率达到80%,种公牛一级率达到80%,母牦牛一级率达到70%,使藏羊、牦牛外貌特征趋于一致,无杂色羊和非保护品种,藏系羊和高原型牦牛良种比例全覆盖,藏系羊核心群达到120户,其中能繁母羊达到24000只,后备母羊达到9600只,优良种公羊960只;牦牛核心群70户,养殖规模7000头,其中适龄母牦牛4200头,后备生产牦牛2100头,优质种公牦牛280头,实现藏羊、牦牛种畜、肉、毛、皮等畜产品营销综合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确定哈尔盖镇、沙柳河镇、伊克乌兰乡、泉吉乡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村为推广提高区,每年从良种繁育基地引进优良种畜,年更新率达到15~20%,到“十二五”末使推进村白藏羊良种化比例达到80%,无杂色羊、欧拉羊等非保护品种,高原型牦牛良种化比例达到70%以上。经初步统计全县有能繁母羊49.9万只,种公羊1.5万只,其中需要更新置换种公羊0.52万只。
四、推广管理
按照先易后难、科学打造、循序渐进、逐步推开、覆盖全县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基地带动+科技引领+自繁自育+项目支撑”的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优良畜种优化工作。
(一)繁育基地良种引进程序。
组织引种:由科技农牧扶贫开发局牵头,统一组织从天峻、祁连、吉尔孟秀闹地区进行引种,以此来置换良种繁育基地新增核心群不合格种公畜。
自行引种:合作组织或牧民群众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发展当地品种为意愿,自行引进或选留种公畜。对自行引种合作组织或牧户且有能繁母畜达200只以上的,经专业人员鉴定合格的留作种用,并将该合作组织或牧户确定为核心户、核心群,当年可享受国家良种补贴资金,牧户引进的种公畜特别优秀,整群品种优化良,纯白率达100%以上,在藏羊本品种选育和、牦牛提纯复壮工作突出表现的合作组织或牧户可享受政府奖励资金3000元(各乡镇每年确定10户作为奖补对象)。
(二)良种繁育基地核心群管理。核心群的基本任务是为藏羊本品种选育和牦牛提纯复壮,培育和提供优质种畜。因此当地畜牧兽医站协同村委会对核心群牧户实行动态管理,核心群种公畜每年鉴定一次并做好档案记录,如在良种推广中连续两年末尾的牧户取消其核心户资格,私自引进其它非保护品种的种公畜进行杂交繁育取消核心户资格,并责令强制淘汰劣质畜。核心群种公畜要实现100%的纯种,并采取一定措施实行科学养畜、良种良养,如种公羊补饲、母羊补饲和羔羊早期断奶补饲等。县乡畜牧工作站制定核心群管理办法,并参照执行。
(三)良种繁育基地种畜推广销售。良种繁育基地核心群牧户生产的种畜经省级、县级专家鉴定合格的良种实行分级管理。分为特级(体格较大,体躯呈长方形,被毛多为辫状,辫穗长过腹线,有一对粗大扁平呈螺旋状向上向外弯曲伸展的角,体重40-42公斤,体高66-69厘米,产毛量达到1.2公斤,毛辫长20厘米以上);一级(体格中等,体躯呈长方形,被毛多为辫状,辫穗较长,有一对粗大扁平呈螺旋状向上向外弯曲伸展的角,体重36-39公斤,体高63-65厘米,产毛量达到1公斤,毛辫长18厘米以上);二级(体格中等,体躯呈长方形,被毛多为辫状,角粗大扁平呈螺旋状向上向外弯曲伸展,体重32-35公斤,体高62-64厘米,产毛量达到0.9公斤,毛辫长15厘米以上)。在向外界推广中按等级公开竞价拍卖,实行优质优价原则。期间核心群牧户不仅可以享受国家良种补贴资金,还可享受竞价拍卖带来的实惠,通过乡(镇)和业务部门组织种畜竞拍会、种畜展示会等形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搞活良种畜流通;其他生态畜牧业示范村从良种繁育基地引种可享受优惠,每只周岁种公羊可享受省定自筹资金(羊500元、牦牛1000元)20%的优惠,2周岁种公牛可享受10%的优惠。通过良种推广优惠政策,从而推进其他乡镇畜群结构优化工作,为我县藏羊本品种选育和牦牛提纯复壮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四)推广提高畜种畜群结构管理。哈尔盖镇、沙柳河镇、泉吉乡、伊克乌兰乡作为良种推广提高区,以当前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村建设为契机,以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每个乡镇在每年的示范村确定3-5户示范户作为良种繁育推广示范户,该示范户在劣质公畜淘汰置换,杂色母畜淘汰出售,羊群结构优化等方面达100%,除享受2000元政府奖励资金外还将其确定为良种扩繁群,每年生产的优秀种公羔羊可享受国家良种补贴资金,以此来鼓励和支持生态畜牧业示范村良种推广和品种选育,从而辐射带动周边牧户加快畜群结构优化。
五、时限安排
每年度畜群结构优化具体分四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种畜鉴定及档案建立(5月20日至6月10日)。在县、乡畜牧兽医站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指导下,严格按照青海省地方标准《DB63/039—2005青海藏羊》、《DB63/277-2005青海高原牦牛》对吉尔孟良种繁育基地、各乡(镇)生态畜牧业示范村及315公路沿线藏羊、牦牛养殖户的种公畜和母畜进行全面彻底鉴定,并登记造册建立档案。不合格种公畜经统计后上报县科技农牧扶贫开发局,作为种畜购置和淘汰的依据。
第二阶段:种公羊购置和置换(6月10日至6月30日)。1、良种繁育基地种公羊置换方式:根据第一阶段的调查结果,由县科技农牧扶贫开发局牵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负责实施种畜购置及串换工作。通过收取牧户自筹资金为主要渠道,从天峻县、祁连县、吉尔孟良种选育区购置适龄种公羊400只(三年累计置换种公羊1200只),以此置换良种繁育基地其它村牧户种公羊,将不合格种公羊去势出售,以优畜换劣畜扩大藏羊牦牛核心群,鼓励良种繁育基地牧户养优质畜,生产优质羔羊,并享受国家良种补贴资金发展良种经济。2、生态畜牧业示范村种公羊串换方式:年底良种基地培育的优良种公羊向各生态畜牧业示范村推广串换,作为良种推进村可以享受优惠价格,种公羊可享受20%,种公牛可享受10%,享受优惠补助的牧户要自行淘汰杂色母羊,并由所属乡镇在生产性建设项目当中给予倾斜和支持,通过各项优惠政策逐步推进示范村畜群结构优化工作。
第三阶段:杂色羊的淘汰出售(9月15日至10月30日)。藏羊整群:根据每年前期鉴定结果,鼓励良种繁育基地的牧户出售杂色母羊及欧拉型藏羊。各工作小组实地查验,严把质量关,对整群纯白率达到100%的牧户,且能繁母羊最少达到100只以上的牧户奖补2000元、全县确定100户作为奖补对象,其中计划良种繁育基地每村奖补15户共60户,其他四个乡(镇)公路沿线每乡镇10户共40户。牦牛整群:以牦牛良种补贴项目为依托,鼓励牦牛核心户淘汰花色母牦牛和不合格的种公牦牛,使母牛群群体外貌趋于一致,整齐度达到80%以上。对淘汰工作积极支持的牧户方可享受国家良种补贴资金。
第四阶段:检查和验收(11月1日至12月20日)。进行全面检查和验收,重点检查各地组织领导是否落实,各示范户、各养殖户、专业合作组织和大户的劣质公畜清群工作是否彻底;责任目标是否落实;检查种公羊置换是否到位及配种情况;检查杂色母畜的出售情况及牧户畜群纯白率是否达标。将检查和验收的情况作为各乡镇年终目标考核的依据。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一是成立刚察县畜种畜群结构优化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副县长担任、成员由县科技农牧扶贫开发局局长、各乡(镇)长、县兽医站站长、各乡(镇)畜牧兽医站站长组成。其职责是负责全县畜群结构优化工作的组织、协调、规划、整合项目、种公羊购置调运、检查验收等工作。二是各乡(镇)村级工作小组,由各村联点乡镇领导、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各社长、县乡兽医站业务人员组成。其职责是负责种羊鉴定、劳力组织、去势淘汰、档案建立、杂色母羊统计上报等工作。
(二)加强指导。优化畜群结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改革的精神、求实的态度,积极带领广大群众进行科学调整。农牧部门要把推进优化畜群结构调整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件大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紧抓好。一是搞好规划。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市场需求,立足当地资源,突出优势和特色产业,搞好产业布局,提高科学性、操作性。二是抓好典型示范。选择以吉尔孟乡良种选育区和一些基础条件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村作为示范样板,重点扶持,引导农牧民优化畜种结构。三是以积极争取项目为支撑,制定和落实扶持政策。要在良种繁育、规模饲养、龙头企业建设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加快畜群优化结构调整步伐。
(三)体系建设。一是建立配套的、层次分明的“良种繁育基地—核心群选育户—良种繁育推广合作组织—良种繁育场”种畜繁育体系。巩固扩建刚察县良种繁育基地,完善配种网络体系,提高畜种良种化程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良种建设,提高种畜生产经营水平。建立和完善种畜生产经营的市场体系,强化种畜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规范种畜生产经营行为。二是强化动物疫情测报、诊断监测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动物保护工程,加快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坚决控制疫病发生与流行。完善牲畜疫情管理的配套法规,把牲畜疫病防治管理纳入法制化、标准化轨道,确保牲畜及其产品安全。三是建立健全畜产品标准和质量检测体系。按照国家畜产品、种畜、饲料、兽药质量标准,制定、修订我县畜产品、种畜、饲料、兽药质量标准。有计划地建立畜牧标准化示范区,为全面推行畜牧标准化生产提供经验。加快饲料、兽药、种畜、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为生产绿色畜产品夯实基础。四是加强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根据生产区域布局,以生态畜牧业畜产品加工(扶贫)产业园区为依托,有计划地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辐射力强的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逐步形成开放搞活、竞争有序的畜产品市场体系。
(四)资金保障。开展畜群结构优化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为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畜种畜群结构优化的积极性,在争取各类项目支持的同时,坚持多渠道增加投入,采取财政资金奖补、鼓励群众自筹、支农资金倾斜、扩大信贷支持等多种投融资方式,加快全县畜群结构优化调整步伐。
(五)科技引领。抓好牲畜良种、科学饲养、人工种草、配合饲料、疫病防治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 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加快畜牧科技产业化步伐,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不断拓宽应用领域。加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提高畜牧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牧民科学养畜水平。
(六)健全制度。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种畜管理办法,重点制定核心群管理制度:包括种畜鉴定标准和选留方法、种公羊管理制度、核心群管理制度、生产经营制度、羔羊培育方法等;制定和领布《刚察县藏羊牦牛种畜群管理办法》和动物防疫制度、动物免疫程序、动物免疫标识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