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 > 按主题分类 > 农业、林业、水利
刚察县人民政府
批转刚察县科技农牧扶贫开发局关于刚察县2013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
牧草良种补贴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8日
消息来源:刚察县人民政府
各乡(镇)人民政府、黄玉农场,县政府各部门,热水煤炭产业园区管委会:
《刚察县2013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牧草良种补贴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刚察县2013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项目牧草良种补贴实施方案
(刚察县科技农牧扶贫开发局 2013年9月25日)
根据国家、省、州有关规定和《刚察县2013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县牧草种植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 编制依据
1、省农牧厅《2013年青海省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牧草良种补贴实施方案》(青农财字〔2013〕451号);
2、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3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牧草良种补贴项目补助资金的通知》(青农财字〔2013〕2071号);
3、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饲草料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青政办〔2013〕166号);
4、《海北州2013年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实施方案》;
5、《青海省人工草地建设技术规程》(DB63/T391-2002).
二 、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
刚察县位于青海湖北岸,地处东经99°20′44″—100°37′24″,北纬36°58′06″—38°04′04″,海拔高度3300—3600米之间,平均温度-1.2℃,无霜期120天(保证率80%),年降水量320-370毫米左右,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牧草从4月下旬开始返青,生长期120-150天,草地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可分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山地草原三个草场类型,以高寒草甸类草场为主体。刚察县东西长113.8公里,南北宽122.2公里,全县土地总面积1220.71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956.86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8.39%。
(二)社会经济概况
刚察县是环湖牧区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全县包括三乡两镇两场、31个自然村、98个合作社,据2012年统计,全县农牧户总数为6995户,总人口29581人,其中牧业人口25955人。全县31个村通电村29个,通有线电视村5个,通公路村31个,通电话村29个,自来水受益村17个。境内315国道和环湖公路全境穿越,各村、社均有简易乡路相通,交通条件便利。2012年全县农牧业总产值41104.81万元,同比增长19.79%。其中,牧业产值34379.39万元,农业产值5251.69万元,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209.98元,农民人均收入5183.28元。肉类总产量达到11336吨,比上年增长266吨,牛奶总产量达到14513吨,比上年增长299吨,粮食总产量达到1296吨,比上年增长124吨,油料总产量达到4374吨,比上年减少16吨,农机总动力18280kw。存栏牲畜102万头(只匹),其中牛18.35万头,羊82.16万只,马1.49万匹。母畜比例59.70%,仔畜繁活率83.04%,牲畜总增率48.26%,出栏率48.26%。牲畜繁活比去年同期提高 0.3个百分点。成畜损亡比同期下降0.01个百分点,总增比同期提高 0.7个百分点。牲畜出栏、商品率分别提高0.7个百分点和1.5 个百分点。通过项目工作我县草原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建成围栏草场462.72万亩,占可利用草场的总面积的48%;人工草场7.74万亩;建成牲畜暖棚3752幢、43.41万平方米,占全县农牧民总户数的56%。游牧民定居房3366套,覆盖率达到48.12%。
(三)2012年牧草良种补贴情况
2012年全县实施牧草良种补贴15万亩,补贴350万元。通过实施牧草良种补贴项目,充分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种植良种牧草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质量,有效缓解了天然草原放牧压力。
虽然通过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一些效益,但是仍然存在人工饲草生产基地建设规模不大、多年生牧草基地田间管理滞后、缺乏专项管护资金、饲草加工机械缺乏、操作水平有限的等问题。
三、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牧草良种补贴政策,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结构、改善品质”的原则,在全县全面实行牧草良种补贴政策。通过牧草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加快优良牧草品种推广应用步伐,建立规模化种植的优质、高产人工饲草地,增加牧草产量,缓解草畜矛盾,加大设施圈养力度,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逐步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的目标。
(二)目标任务
全县2013年实施牧草良种补贴面积13万亩,其中:一年生牧草良种补贴10万亩。多年生牧草良种补贴3万亩。
1、一年生牧草补贴面积10万亩,其中:哈尔盖镇6.257万亩,沙柳河镇0.644万亩,伊克乌兰乡1.124万亩,泉吉乡0.488万亩,吉尔孟乡0.357万亩,三角城种羊场0.8万亩,黄玉农场0.33万亩。
2、多年生年生牧草补贴面积3万亩,其中:哈尔盖镇0.52万亩,沙柳河镇1万亩,泉吉乡0.2万亩,吉尔孟乡0.1万亩,三角城种羊场0.5万亩,黄玉农场0.68万亩。。
通过优良牧草良种补贴项目,使牧草基地更具规模,牧草产量大幅度提高,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品质进一步改善。
四、主要内容
(一)补贴规模及范围
按照“生态适应性好、符合生产需要”的原则,结合我县实际,对我县三乡两镇两场实施牧草良种的农牧户进行补贴。
2013年,牧草良种补贴对全县优质多年生牧草3万亩和一年生牧草10万亩实行全覆盖补贴。
(二)补贴标准及牧草种子品种
1、补贴标准一年生牧草每年每亩补贴10元,多年生牧草每亩一次性补贴50元。
2、一年生补贴的牧草品种:青引1号、青引2号燕麦等。
3、多年生补贴的牧草品种:禾本科的青牧1号老芒麦、同德老芒麦、同德短芒披碱草、青海中华羊茅、青海冷地早熟禾、青海草地早熟禾、同德小花碱茅(星星草)等。
(三)补贴方式
牧草良种补贴资金按照项目管理方式进行,切实按照相关规定严格使用,专款专用。任何乡镇、单位和个人不得虚报良种补贴面积,不得套取、挤占、挪用补贴资金。
1、一年生牧草良种补贴方案
一年生牧草良种补贴按照项目管理方式进行招标牧草种子,将牧草种子按照农牧户种植的面积进行补贴。
首先由农牧户将燕麦种植上报到村,村里进行核实,并进行公示,7天后村民没有异议上报到乡(镇)政府,乡(镇)政府进行核实,认为准确无误后制成良种补贴清册,上报到县草原监理工作站汇总核实,草原监理工作站认真调查核实后,上报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领导小组,经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领导小组审核后,将牧草种子按照农牧户种植的面积进行补贴,每亩补贴10元的牧草种子。
2、多年生牧草良种补贴方案
多年生牧草按照项目管理方式,统一招投标采购牧草种子,多年生牧草种植由中标单位种植。
首先由农牧户将多年生种植面积上报到村,村里进行核实,并进行公示,7天后村民没有异议上报到乡(镇)政府,乡(镇)政府进行核实,认为准确无误后制成良种补贴清册,上报到县草原监理工作站汇总核实,草原监理工作站认真调查核实后,上报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领导小组,经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领导小组审核后,进行多年生牧草种植。
(四)牧草良种补贴资金及使用方向
2013年全县共下达补贴资金250万元。其中:一年生牧草良种补贴资金100万元,多年生牧草良种补贴资金150万元。
牧草良种补贴资金使用方向
|
||||
项目
|
单位
|
数量
|
单价(元)
|
金额(万元)
|
一、一年生牧草良种补贴
|
万亩
|
10
|
10
|
100
|
二、多年生牧草良种补贴
|
万亩
|
3
|
50
|
150
|
1、垂穗披碱草(或老芒麦)
|
万公斤
|
3
|
23
|
69
|
2、中华羊茅
|
万公斤
|
0.9
|
45
|
40.5
|
3、早熟禾
|
万公斤
|
0.9
|
45
|
40.5
|
三、合计
|
250
|
五、优良牧草人工种植技术
(一)一年生优良牧草种植技术
在我县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下,推广良种燕麦种植,种植青引1号、青引2号等良种燕麦品种,主要技术方案为:
----农艺措施:深翻(重耙)+耙平+撒播种子和化肥+轻耙覆土+镇压。
----播种量:总播种量20公斤/亩,行距15~20厘米。
----施肥量:施底肥磷酸二铵10kg/亩,追施尿素5 kg/亩。
----播种时期 最适播种期在5月中旬。
----田间管理 出现土表板结,用短齿耙或具有短齿的圆镇压器破除,有灌溉条件的地方,也可采用轻度灌溉破除板结。在燕麦拔节期雨季追施尿素5公斤/亩,利用无雨晴朗天气喷施增产素。
----收获期:燕麦乳熟末期~蜡熟期是燕麦最佳的刈割期。就地晾晒,以备捆裹、青贮等。
(二)多年生人工草地种植技术
为保持多年生人工草地的群落稳定性及利用年限,采用上繁草、中繁草和下繁草群落结构的合理配置,建植混播人工草地。
(1)牧草籽种选择:根据项目区自然气候特点,主要选择适宜的多年生优良禾本科牧草品种,以青牧1号老芒麦、中华羊茅和青海冷地早熟禾为混播组合,其混播量比例为1:0.3:0.3。
牧草籽种来源主要是政府统采或通过招投标,进行统一采购,牧草种子质量到国家质量标准三级以上。
(2)播种量:播种量:总播种量1.6kg/亩。披碱草(或老芒麦)1.0 kg /亩、中华羊茅0.3公斤、早熟禾0.3公斤。
(3)农艺措施:采用圆盘耙翻耕+耙平+撒播大粒草籽(青牧1号老芒麦)+轻耙覆土+撒播小粒种子(中华羊茅、青海冷地早熟禾)+镇压。
(4)封育保护:播种当年冬季至翌年秋季禁牧。
六、时间进度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3年8月中旬-9月底。编制完成《刚察县2013年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牧草良种补贴实施方案》,并上报州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领导小组审查。
第二阶段(任务落实阶段)2014年5月-2014年6月。结合我县实际,严格落实牧草种植面积,全面开展种植任务。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阶段)2014年8月-10月。总结项目实施成果,开展自查验收,并及时申请省州级验收。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项目领导机构,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二)健全机制。建立健全人工草地良种补贴项目的管理制度、品种推荐制度、补贴面积审核制度、补贴资金发放制度、信息档案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制度,从而规范项目管理。
(三)强化资金管理。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切实按照国家规定严格使用,不得虚报人工草地良种补贴面积,不得套取挤占挪用补贴资金。
(四)加大技术推广力度。认真抓好人工草地配套技术集成与推广,从而实现人工草地品种优良化、结构合理化、布局区域化、种植规范化、生产标准化,使牧草良种补贴项目真正起到提质提效作用,确保增产增收。
(五)强化监督检查。根据农业部、财政部有关要求和本地区实际情况,在面积核实、发放补贴资金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和科学管理,不断规范操作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