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为基石铺就中华复兴之路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04日 消息来源: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得人则得政得天下,失人则失政失天下。我国古代既有文王渭水访贤、周公吐哺礼贤、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也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悲叹。冯梦龙在《新列国志》中说:“历览往迹,总之得贤者胜,失贤者败;自强者兴,自怠者亡。胜败兴亡之分,不得不归咎于人事也。”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纵观历朝兴衰更替,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出发,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管理人才。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新时代需要人才,但不能“唯才是举”,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对党忠诚,敢于担当之人;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文化法学既根植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又在积极回答实践问题中实现创新发展。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加强学科建设,办好法学教育,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曾国藩以善于用才著称,他始终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人才是制胜的法宝,人才集聚得越多,国家强盛的希望也就越大,纵然影响治国优劣的因素数之不尽,但人才对国家的重要作用是排在第一位的。党和人民事业要不断发展,就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以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广开进贤之路,将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努力形成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中国共产党在百年风雨历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人才工作,不仅善于考察识别和选拔任用人才,而且十分善于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来培养人才,因此要尊重内外因共同作用的规律,注重对人才的教育培养;要尊重实践成才规律,坚持在理论+实践中培养人才;要尊重因材施教规律,在培养人才时尊重个体差异。

千秋基业,干部为要,人才为先。我国正处于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期,中华大地正在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要健全人才引进、选拔、使用、管理机制,抓住历史机遇、乘势而上。

    (贺婷,2023年选调生,刚察县哈尔盖镇察拉村村主任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