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而论 以改为行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25日 消息来源:

【言论】

 

以民而论 以改为

 

人民群众在哪里民生需求在哪里党建就应该覆盖到哪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的期待,共同绘就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壮丽画卷。

“群众关切”置顶,以民情之音为改革“开题明向”。“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将人民的利益置于改革的核心位置,使改革的过程和结果更加符合人民的期望和需求。在探寻“我是谁”的征途中,党员干部要深刻感悟到为人民谋求稳稳的幸福的责任与使命,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让“问题”台账变为整改清单,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从“具体问题”出发,“关键小事”入手,把群众的“心上事”当作自己的“上心事”,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件一件抓落实,锲而不舍向前走。

“群众意见”置顶,以惠民之策为改革“结题于民”。“拎衣服要拎衣领子,牵牛要牵牛鼻子。”“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然而有些干部在转达意见时进行“过滤”,一方面是为了投上所好,迎合领导的口味,怕领导对意见难以“下咽”;另一方面,有些干部在基层占了便宜,得了好处,于是对一些“不中听”的进行“加工”。同时,也反映出一些干部喜欢听好话、谄话,不喜欢听不同意见。所以要有闻过则喜的雅量,要带头倾听群众的尖锐意见和刺耳话,要增强公仆意识,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放下架子、蹲下身子,洗耳恭听,真正让群众的意见,成为改进工作的有力推手。

“群众口碑”置顶,以民生之忧为改革“奋楫笃行”。“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百姓夸奖”。无论推进什么领域的改革,无论改革推进到哪个阶段,要始终坚持让人民群众成为评价改革的主体。将改革举措放到实践中去检验,事情办完了,群众评价了,就应该把评价的结果作为各单位(部门)和党员干部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切实发挥考核的刚性约束力和“风向标”作用,以群众评价结果运用形成“倒逼”机制,让“民意”成为促使广大党员干部为群众办实事的“增压器”和“动力源”,切实从老百姓的感受中衡量改革的成败,通过“硬”评价、“真”实效来促进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心贴得更紧。

 “坐着小车转,隔着玻璃看”是对调研走马观花的讽刺,“板凳排排坐,屋里笑呵呵”是对走村入户的赞扬,“站在农户田边,贴近农户心边”“干部带着干,群众学干”等都是干部勤政为民、根植群众、事必躬亲的赞扬。要时刻关注改革带给人民群众的实际变化,拓宽反馈渠道,力求每一项改革举措都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真正让改革成果惠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温暖每一个需要关怀的心灵。


撰稿人:丁玲

工作单位:刚察县伊克乌兰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