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育才“短歌行”书写人才“兴景象”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21日 消息来源: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要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的基础上树立正确人才观,在与人才“共情同感”中聚焦人才立足点、需求点、能动点。在引“天下英才尽入彀中”的基础上,更当“鸦巢生凤”“取投井”,培养好人才、留得住人才,最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解锁人才“流量密码”。

书写“迩而远至”的引才渠道,让“倍速时代”下的“千里马”“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习近平总书记数次来到青海考察调研时指出,“坚持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两手抓,广泛应用新技术,因地制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而“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在“人才”,基层党组织就要善当“伯乐”,突破“旧理念”、构建“新格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招引”和“培育”工作,以一步一印的“深脚印”做到介引才、以会引才、以情引才、以才引才、以企引才,同时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为人才需求“精准画像”,围绕地方专业特色发展方向,制订详密的招才“图版”,有针对性发放“求贤令”“英雄帖”,通过人才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实现科技人才引得进、流得动。

书写“个性十足”的育才模式,让“倍速时代”下的“潜力股”“乌鹊南飞,有枝可依”。人才并非置之高阁的“招牌”,也不是置之纯赏的“花瓶”,人才之价值在于实现人才的实用性转化。当前,一些地区存在引之无用、育之不续、管之错位、留之难存的现象,不少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虽有一身“拳脚”却难有“用武之地”。所以既要做好人才转化工作,破除理论与实践、制造和创造、普适化领域和钻研性方面的不协调、不匹配问题,在加快构建人才干事平台、搭建人才成长渠道中,让人才有事可为、有地可为,也要破除人才使用、评价、支持、激励等多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来提升前景展望;既要在“真金白银”等硬件上拿出诚意、有诺必践,也要通过对人才的教育背景、科研兴趣、思维方式、专业方向等方面特点的分析,在创新机制、人才服务等“软件”上用心用情、精耕细作,做好引入人才和本土人才的“孵化工作”,让外来人才“技能落地”,为本土人才“补足养料”,以“1+1>2”的“倍增效应”,实现全链条人才培养发展“路线图”,实现人才的“有枝可依”。

书写“不拘一格”的服务保障,“倍速时代”下的“实力派”“鼓瑟吹笙,把盏杜康”。改革分配制度,使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贡献,获得一流的报酬,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劳动的价值和人才的价值。对于广大人才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无外乎就是两件事,一个是事业、一个是家庭。牢固树立起“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理念,让人才在挑大梁、担重任的同时,要从待遇激励、“软元素”保障两方面入手,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同时,建立健全相应“容错机制”,让人才敢于“实干”、磨砺“巧干”,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提高自身本领,使思想融进去、让自己钻进去、把职责摆进去,真正练出好技能、锻出“金刚钻”,做到福利保障的“鼓瑟吹笙”和肩负伟大复兴使命的“双向奔赴”。

种好人才的“百花园”才能为大美青海引来更多的“蝴蝶”,打造拴心留人的“温馨港湾”才能构建人才集聚的“强大磁场”。招揽人才并非终点,在坚定不移走好青海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栽好靶向用才的“有心花”,遍插尊重人才的“无心柳”,育稳服务人才的“真心苗”,才能真正保障乡村振兴基业长青。

 

撰稿人:丁玲

工作单位:刚察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