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你我:追寻“两弹一星”精神印记一路同行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3日 消息来源:

【言论】


致你我:追寻“两弹一星”精神印记一路同行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有数万名高知青年,奔赴青海金银滩草原,在221基地隐姓埋名数十年,为中国成功自主研制“原子弹和氢弹”奋斗了一生。半个多世纪匆匆而过,氢弹试爆的烟云已随风飘散,“两弹一星”的功勋英雄们亦如流星般划过天际,渐入历史的深邃。然而,那些闪耀的名字将永载史册,他们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亦将如同不灭的星辰与明灯,奋力托举着我们的国家向前进,激励着吾辈要敢挑“千斤担”,敢啃“硬骨头”,敢为“天下先”。

追寻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印记不忘“愿以寸心寄华夏”的来时路众多研制氢弹的科学家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奔赴了“强国有我”的初心使命,在爱国路上高擎“信仰火炬”,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有人说,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拥有着自己的机遇与缘分,都会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下谋划自己独特的一生、创造着新的历史,而如今的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建党的百年历史长河中,正值“两弹一星”精神提出25周年之际,我们当具有认知觉醒的爱国精神,传递爱国情怀、传播爱国思想、传承爱国使命,成为有智有为的青年干部,让时代需吾辈觉醒,强国需吾青年闯的精神熠熠生辉。

追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印记,走好“要实干还要苦干”的脚下路。于敏等众多科学家把责任与担当铭刻在心,他们迎难而上,毫不犹豫地接下了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勇担时代重任,用自主创新创造了惊世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100年前的中国青年深深地影响着100年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作为“两弹一星”精神发源地之一的青海青年干部,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雨露,更当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在自身岗位工作中摒弃“躺平”心态,拒绝“躺平”行为,大力发扬实干精神,取“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壮志,赋青春奋斗篇章,争当主攻手,切切实实做到肯干苦干、勤干巧干,真正成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干实事”的人民公仆,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实现强国复兴的伟大目标。

追寻大力协作,勇于登攀的印记,坚定“民族意志永向前”的未来路。回顾历史,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实现从无到有突破的背后,离不开无数科技工作者们在动荡年代的艰苦奋斗、迎难而上,咬牙坚持、合力攻关,有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敢,有攀登科技高峰的坚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推动下,东西部地区携手谱写合作共赢、协同发展、共同富裕的新篇章。”六十多年前,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学家奔赴青海,为了“两弹一星”伟业协同奋进,共克时艰。今天,援青的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省市先后派遣援青干部、技术人才来到青海高原,开展对口援青工作,为建设现代化新青海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的青海肩负着不同于“两弹一星”建设时期的新的使命任务,但相同的是青年干部当继续秉承这种精神传统,坚持守正创新,以聚星火燎原的团结力量,燃烧心中的热情,聚集力量的火焰,以责任担当奋发进取、勇攀高峰,在工作中分工不分家,主动在“小岗位”上取得“大作为”作出“新贡献”,筑牢青海工作的最大“同心圆”。

一粒种子,蕴含着改变世界的力量,马兰花破土而出诉说着“两弹一星”精神壮丽的时代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辈在“一起向未来”的美好寄寓中书写新时代的奋斗篇章,构成华夏人民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凝聚成一个民族的心灵净地。面对未来可以预见的狂风暴雨和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吾辈青年当以“众力并则万钧举”的深沉意蕴,在新时代凝聚起民族之力,奔涌不息,一往无前。


撰 稿 人:丁玲

工作单位:刚察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