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为基·产业为翼·数字赋能——吉尔孟乡“三维度”提振乡村振兴新活力
为深入贯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吉尔孟乡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聚焦政策落地、产业升级、生态保护、治理创新等重点领域,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全乡呈现“环境美、产业兴、治理优、农民富”的良好态势。


政策宣讲入脑入心,凝聚振兴共识。以“两讲四促一深化”活动为载体,组织乡干部、驻村工作队开展“藏汉双语+田间地头”沉浸式宣讲,累计开展政策解读会30余场,覆盖农牧户500余户,重点阐释中央一号文件中产业扶持、生态补偿、人居环境整治等惠农政策,同步宣传青海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有机畜牧业发展”等地方部署,引导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通过“最美庭院”“清洁家庭”评选、村规民约修订等方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产业融合提质增效,激活发展动能。特色产业强根基,依托高原生态优势,构建“生态旅游+特色农牧业”双轮驱动模式。一方面,引进有机畜产品加工企业1家,建成标准化养殖基地3处,推行“企业+合作社+牧户”订单养殖模式,实现牦牛、藏羊等畜产品从“牧场”到“市场”的全链条升级。开发藏绣、奶制品等特色手工艺品,全年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旅游增收7万元,带动30余名牧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探索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引入“智慧乡村”管理平台,实时监控草原生态、养殖基地和人居环境,实现问题发现、派单、整改闭环管理;试点推广物联网监测设备,对牲畜疫病、草场墒情进行数字化监测,提升农牧业生产效率。同时,鼓励返乡青年利用电商平台销售特色牛羊肉、菜籽油等特色“藏城”产品,2024—2025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5万元,“生态+数字”成为产业升级新引擎。


生态治理久久为功,绘就和美画卷。人居环境焕新颜,对标“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2024年以来改造户厕200余座,卫生厕所覆盖率达67%;铺设污水管网2公里,建成集中垃圾转运点5处,清理陈年垃圾30余吨;利用闲置土地打造“微牧场”6余处,种植高原苗木3000余株,实现“一村一景”全域美化。建立“党员包片+公益性岗位+门前三包”长效管护机制,落实60余个公益性岗位负责公共区域保洁,每月公示“红黑榜”,形成“比学赶超”的环境整治氛围。生态保护与增收双赢,依托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组建生态管护队5支,吸纳牧民参与草原巡护、湿地修复,年人均生态补偿收入达1.2万元。推行“生态旅游反哺保护”模式,引导牧户在景区周边从事餐饮、住宿服务,既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的破坏,又拓宽增收渠道,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向奔赴”。
治理创新夯实基础,筑牢振兴底盘。党建引领强堡垒。推行“支部+合作社+农户”党建模式,村“两委”成员带头领办养殖合作社,党员示范户带动群众参与环境整治、产业发展,2024—2025年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50万元。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划分党员责任区40个,实现政策宣传、矛盾调解、民生服务“一网通办”,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显著提升。数字治理提效能。搭建数据共享平台,整合人口信息、产业数据、环境监测等模块,实现乡村治理“一屏统览”;开通线上民意直通车,群众可通过小程序反馈问题、参与村级事务决策,2024—2025年线上办结民生事项30余件,办事效率提升20%。同时,将人居环境整治、防返贫监测等纳入数字化监管,精准识别低收入人口32户,落实分层分类帮扶措施,筑牢防返贫底线。
下一步,吉尔孟乡将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引,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化农牧区综合改革,探索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试点“牧房变民宿”“草场入股”等模式,激活牧区要素资源;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建立新型牦牛养殖基地,推广无人机放牧、智能灌溉等技术,提升农牧业现代化水平;三是推进城乡融合,完善农村道路、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让农牧民共享发展成果。
拟稿:许正兴
审核:杨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