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克乌兰乡:党建领航聚合力 乡村振兴谱新篇
——“十四五”规划工作综述系列报道之一
时光镌刻奋斗足迹,岁月见证发展变迁。站在“十四五”收官的历史节点回望,刚察县伊克乌兰乡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奋进历程。五年来,全乡上下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在产业振兴中夯实根基,在基建提质中改善面貌,在民生升级中温暖民心,在基层治理中凝聚合力,圆满完成了“十四五”规划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开启“十五五”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我们强基固本,坚守初心,交出了“党的建设更牢固”的政治答卷。按照省委基层党建“六个一”工作要求及州委“十抓十促”具体部署,全方位持续推进农牧区“一核五队促振兴”、机关“一引领四提升”和社区“两厅四站”工作法。一是推行党建工作“清单化+流程化+标准化”建设,年初召开乡党委会议专题研究年度党建工作重点,规范制定任务清单,细化“一核五队”清单化管理举措。二是依托乡党校,通过“集中学+研讨学+自主学”的方式,举办农牧民党员冬春训10期,各党支部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开展集中学习800余期、专题党课360期。三是规范党员发展与管理,储备村级后备干部60余名,新发展党员50余名,其中致富带头人占比超60%,党员队伍活力持续增强。四是总投资55.35万元对7个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进行改造提升,搭建集党员活动、教育培训、群众议事、基层治理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服务矩阵;总投资37.78万元新建各具特色的村史馆6个,使其成为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档案馆,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投资21.5万元推进幸福食堂建设项目,让老人在家门口幸福养老、吃上“暖心饭”。


五年来,我们因地制宜,争先创优,交出了“和美乡村更靓丽”的生态答卷。一是建立由112名生态管护员组成的队伍,开展草原防火、防汛、林草管护、禁牧区巡护等工作,累计完成草场巡查巡护42万亩。二是坚持实施“生态立乡”战略,立足区域生态资源禀赋,科学编制《伊克乌兰乡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全面推行“四包一联”责任机制,推动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常态化、制度化,以国土绿化提质增效、人居环境提档升级、集镇功能不断优化、管护机制长效常态为核心任务,举全乡之力通过义务劳动、义务植树、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集中开展国土绿化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效。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共设立42个垃圾投放点,日处理垃圾达3吨,全乡垃圾回收率100%,整治危墙残垣500余平方米,新修外墙300米,种植青海云杉700余棵,更换网围栏1415米,新建铁艺护栏2000余米,平整土地6.2亩。

五年来,我们情系群众,尽心竭力,交出了“福祉保障更暖心”的民生答卷。一是开展藏羊和牦牛高效养殖、疫病防控等劳动技能培训8期,受训牧民320人次;开展烹饪、摩托车维修、电商运营等实用技能培训4期,培训100人次,发放补贴10.5万元,通过举办招聘会,给予创业贷款支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安置雨露计划公益性岗位3人,返乡创业6人。二是养老保险民生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参保群体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从2021年的6419人,增长至2024年的6487人,实现阶段性提升;低保群体持续优化,2021年至2024年间,低保户数从460户降至432户,保障人数从1160人调整为1028人,减少11.38%。三是总投资108万元实施抗震改造项目9户;投资214.5万元实施改善居住条件项目143户,在县城安置受青海湖水位上涨影响的群众27户。四是通过产业奖补、医疗救助等措施动态清零风险;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21年的14678元增长至2025年的20577元。同时全乡6个村级产业合作社,7家个人合作社、养殖场和家庭牧场通过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周边牧户189户,吸纳劳动力78人。五是总投资150.1万元建设机井18眼,受益户53户187人,全乡水质达标率为100%。


五年来,我们铸牢根基,交融互促,交出了“民族关系更融洽”的同心答卷。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为契机,组织力量深入各村(社)、寺院实施“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行动,围绕民族政策、法律法规、民族习俗、宗教和睦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制作横幅和藏汉双语公示牌、宣传牌、展板、板报、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知识测试、主题活动、开展现场办公等形式,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达45余次,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搭建沟通桥梁,鼓励文化交流。通过节庆互动、文体活动、结对帮扶等方式,增进了解、加深情谊,营造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浓厚氛围,使民族团结之花在日常交往交流交融中绚丽绽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文化广场等宣传阵地,借助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网络平台,通过文艺汇演、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行“阵地”式、“课堂”式、“菜单”式、“文艺”式和“网络”式宣讲党的理论政策,进一步加深了农牧民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感悟,增强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五年内,成功举办“民族团结杯”农牧民运动会5次,举办“伊克乌兰乡·青年杯”8人制足球赛3次。从政策宣讲到文化互鉴,从服务民生到村级发展,全乡上下同心同向,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汇聚了团结奋进的魅力伊乡力量。

五年来,我们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交出了“文旅融合更深入”的五彩答卷。深入构建“党建+旅游”产业模式,积极探索“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大力培育特色观光、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推动旅游与环境保护、乡村振兴、文化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持续推进“非遗进景区”工程,引导民间艺人党员带头,将民间祭海、马队展演、藏戏、刺绣、石刻、熏香、氆氇绣等非遗文化融入旅游业,通过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推动文化传承与产业提升相结合。依托伊克乌兰民俗体验区,开设藏餐体验、搭建黑牛毛帐篷体验、射箭体验等项目,引导支持经营主体与广大农牧民通过产业联动、就近务工、入股分红、草场流转等多种方式,发挥“联农带农”机制的积极作用,实现产业协同发展、互利共赢。

来 源:伊克乌兰乡
审 核:王玉鹏
监 制:马坤俊
总监制:李 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