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学手艺” 到 “稳增收” 泉吉乡拉面培训让乡村振兴有 “味” 更有 “劲”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8日 消息来源: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乡集镇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正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去年,泉吉乡依托技能培训政策,开设烹饪(拉面、糕点)培训班,让农牧民掌握了一技之长。从课堂走向市场,把小面馆开在泉吉乡集镇,不仅端稳了自己的“饭碗”,也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清晨六点半,集镇还在沉睡,街上人影稀疏。周毛太的拉面店却已灯火通明,一派繁忙的景象。一口大铁锅里,乳白色的牛骨汤底咕嘟作响,翻滚的气泡带着浓郁的香气,与升腾的蒸汽交织,弥漫在整个小店,并顺着半掩的门扉溢向街头,唤醒了沉睡的街道和早起的人们。

图片

从“放牧”到“小老板”的蜕变

几年前,周毛太一家的唯一收入就是那几头牛、羊,平时也就靠卖点牲畜和皮毛,收入也仅够糊口,一旦行业不景气,牛羊销售渠道窄、价格低,收入就会减少;家中孩子要上学,各种开销像一座座小山压在周毛太的心口,微薄而不稳定的牧业收入,让一家人的日子始终过得紧巴巴,缺一份踏实,也缺一份底气。

一次偶然的机会,正好知道了泉吉乡举办拉面培训,让她眼前一亮。在这种机遇之下,周毛太萌生了学习一门手艺,为家人寻找出路的想法。

从“学徒”到“师傅”的精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进了拉面培训班,周毛太从揉面、醒面学起,连和面的水温、盐的比例都反复抠。她清楚,这些细节决定着面条的口感。起初她拉的面要么粗细不均,要么一扯就断,可一想起家里人,又咬着牙练,别人练一遍,她练十遍,功夫不负有心人,面团终于服了软,拉出来的面匀实又筋道。

培训结束后,她没有急于开店,而是先去一家知名拉面馆打工实习。半年的时间里,她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摸索出了自己的味道。

从“梦想”到“现实”的跨越

从参加泉吉乡政府举办的农牧民拉面技能培训班那一刻起,周毛太从“零基础”系统掌握了拉面制作技术,随后在乡政府组织的烹饪大赛中夺冠,更坚定了她靠手艺创业的信心。

如今自家面馆的灶台天天冒热气,她端给乡亲们的拉面总多舀一勺汤底,暖了街坊的胃,也让家里的收入有了“双保障”:地里的牛羊还照管着,面馆的营收又稳又实在。以前日子总悬着心,如今每天看着来往的食客,数着踏实的营业额,心里满是底气,日子再也不是“缺踏实”,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奔头”,家庭经济也一天天好了起来。不仅如此,随着面馆客流的增多,拉面馆也吸纳了当地待业人员。这家面馆不仅是周毛太的致富阵地,更拓宽了本地就业渠道,形成“一人创业、多人受益”的良性循环,为乡村劳动力就近就业注入了实际助力,这正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生动写照。

从“脱贫”到“致富”的飞跃

“以前只知道放牧,一年到头攒不下多少钱。现在开了这家拉面店,虽然辛苦,但收入翻了好几倍。”周毛太笑着说。 

这份收入的增长,不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彻底改变了周毛太家庭的经济格局——过去单一依赖牧业、“看天吃饭”的脆弱模式被打破,形成了“传统牧业+拉面经营”的双收入支撑,家庭经济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从勉强脱贫到稳定致富,周毛太的经历不仅印证了技能培训对农牧民转型的推动作用,更深刻展现出普通劳动者凭借手艺实现从“0”到“1”的生活跨越、走向更有奔头的日子的可能性。


来   源:新华网

监   制:马坤俊

总监制:李   植